第321章 盐碱地里的金豆子(求月票!)

就算有人将这个统计数据发出去,也很难让人相信。

肯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质疑。

而且,今年的大豆产量预估,没几个机构能准确预测,因为天禾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固有的规律。

就算是国家统计局来,也不一定有天禾预估的快速和准确。

……

郭阳给自己泡了杯红麻茶,思绪还在滚动。

国内今年全年大豆预计总消费量是4900万吨,按去年的产量1700万吨,就需要进口3200万吨。

再综合库存、减产预期等因素,一般机构预估的今年进口量都在3000万吨以上。

但现在实际产量可能达到了3000万吨,缺口就只有1900万吨。

比机构预估的减少了1100万吨。

郭阳在分析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这关系到嘉禾粮油在期货市场上的策略。

结论是现实意义更大,可以大幅提振国内大豆行业,以及民众的信心。

要知道,按照历史轨迹,到2020年时,我国大豆一年的总消费量已达1.2亿吨,但国产仅有1960万吨,83%依靠进口。

如今也正是民众信心正沮丧的时候,等以后就麻木了。

虽然增产了,但在期货市场上,面对次贷和金融市场涌入进来的数万亿美元,看多的趋势不会变。

何况今年全球灾害不断。

各地粮食都在减产。

所以做多还是很稳的。

但明年呢?

今年华夏大豆产量逆势大增,明年不得暴增?

机构们肯定是这么想的。

郭阳思考该如何利用手中的信息差,今年国产大豆的逆增的信息可以短暂打压价格。

嘉禾粮油可以小规模的做T,然后借机加仓做多。

但越往后,明年预增的压力就会越大,机构们可能会提前看空。

但北美还有一个变量因素:赤红火蚁和铁蒺藜。

国内大豆产量增产,北美大豆产量减产,一增一减,就抵消了。

所以,看多还是挺稳的。

将各种分析、数据、节点一一记下,郭阳才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很舒畅,等到办公室外,他就迫不及待和高德沟通了大豆增产的事情。

他想通了,既然影响不了大势,那还不如早点放出来,提振国民信心。

顺便打压一下期货价格。

嘉禾粮油顺势做个T,后续的资金也能有更好的入场机会。

捏在手上不一定藏得住,心里也憋得难受。

当听到国产大豆的预估产量时,高德震惊得一时有点失态。

“多少?3000万吨?”

“是的,误差不会太大。”郭阳微笑着,果然,说出来就舒服多了。

高德嘴唇紧闭,这冲击来的太大,突然间大豆自给率就从三成上升到了六成。

影响太广泛了。

“要提前准备反手做空吗?”

郭阳笑而不语。

高德喝了口茶,缓了缓,思索着,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背景是全球的金融风险,厄尔尼诺导致全球今年的大豆产量普遍预减。

去年全球产量是2.28亿吨,预减大约6%,那就是1368万吨。

国内大豆的增产数量3000-1700=1300万吨,几乎快让全球扭减为增。

高德内心火热!

但冷冰冰的数字,也让他恢复了冷静。

这个数字影响很大,但也会带给嘉禾粮油很多机会,就看怎么操作了。

老板胸有成竹的样子?

高德静静地看着。

郭阳笑了笑,说道:“消息这两天就会放出去,嘉禾粮油可以提前抛一部分,再低吸回来,剩余的资金也可以趁机入市。”

“长期还是坚定看多吗?”

“对。”郭阳想了想,透露了点信息:“美利坚的大豆产量可能还有变数。”

高德愣了片刻,美利坚有变数?那可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产区。

“好,我跟着就出发。”

“准备好了给我打电话。”

……

金九银十。

各地都逐渐进入了丰收季。

有些成熟早的南方地区,水稻从7月就开始了收割。

但在苏省,海水稻还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绿油油的秧苗十分茁壮,随风摇曳。

然而,海水稻只是主角之一。

相比之下,苜禾和大豆的风采更甚。

轻中度盐碱地上种上了天豆1号,中重度盐碱地上则长满了苜蓿。

一年下来,地里的盐分被‘吃’得七七八八,收入还不少。

盐城的某块农田上,村干部张勇走在田间道路上,一边接着电话。

“没了,没了,一点都没了,能流转的盐碱地已经全部被承包了,你找谁都没有用。”

“围垦?你得拿着审批的文件手续来。”

“通融不了。”

张勇用手扒拉开大豆叶子,露出下方丰硕的豆荚,鼓鼓的,眼看不久就能收获了。

就在这时,一辆小车在他身边停下,露出个‘小白脸’来。

‘小白脸’是证劵机构的调研人员,名叫章近,他熟稔的递了支香烟过去。

“老乡,这大豆长得怎么样?”

“好着呢。”张勇笑道,一边接过华子,抽了起来。

“估计一亩能收多少斤?”

张勇想了想,说道:“这可不好估,四五百斤应该是有的。”

章近吓得一哆嗦。

“这么高?”

“这种子好。”张勇笑道:“以往的年景,这周边的好地,只要人勤快,产个三四百斤也轻松。”

章近狐疑的说道:“这边离海岸线不远,都是盐碱地吧,还能有这产量?你可别框我呢?”

“小伙子还懂种地?”张勇砸吧了一口烟,说道:“现在盐碱地都是抢手货了,有老板想承包都没有了。”

“???”章近一脸疑惑,滨海盐碱地改良这才第二年吧,就没地了?

“能赚钱,那可不得被人一哄而抢。”张勇说道:“现在剩下的都是一些比较难搞的滩涂、坑塘,只能围垦。”

“还有一些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湿地范围内,不能开发利用。”

“到底有多赚钱?”

带着这个疑问,调研员章近在周边开展了更深入的调查。

面积最广的是苜蓿,其次是大豆,最后才是水稻。

但无疑,每一种在种植业中,都能称得上是效益突出。

尤其是苜蓿和天豆1号吃盐的特性,让土壤能得到改善,这对农户和合作社的诱惑极高。

这可是长期买卖。

在确定了能赚钱后,具备开发价值的滨海盐碱地都被人提前承包了下来。

而在调查过程中,让他心惊的是,大豆产量的预估普遍都在400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