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看着盼喜离开的背影,袁清青不禁唏嘘,苦命的少女,死亡也没能够安息。
盼喜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一个山村里的姑娘,家里人十分疼爱,没有因为是个女孩就丢弃,或者起个盼弟这样的名字。
相反,家里人疼爱的给起了一个“喜”字,山里人很单纯,单纯的认为名字是好的寓意就会带来好的运气。
同样的,那个时代的山里人也很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盼喜十六岁的时候,就有媒人找上门,给保了媒。媒婆跟盼喜的父母说隔了一座山的村子,有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住的是大宅子,家里有牛、有猪、有田地。
要知道那个年代,谁家里能有头牛那就是大富户,好人家,更何况还是有大宅子的。
自家的闺女能嫁入那样的家庭,就跟现在能嫁给富二代差不多。
媒婆又说那后生是读书人,是村子私塾的先生。
那个年代读书人代表什么,代表着阶级。
家里有大宅子、有牛还是读书人,盼喜的父母十分满意。
就这么就和媒婆定了下来,说好过几日定亲,两家人见一面。
媒婆并没有说谎,男方的家境要比她说的还要好上许多。
男方长得白白净净,很像戏文里说的书生。
第一次见面,盼喜就心动了,男子身上的书卷气和举手投足间的礼貌梳理,让盼喜分外喜欢。
青春少女,情感最为懵懂,也最容易被书卷气的男子吸引。
行为举止间的礼貌,让盼喜觉得果然是读书人,戏文里的书生就是这般,说话好听。
那份疏离感,更是让盼喜觉得,男子懂得分寸,和戏文里的书生一样,是在维护女子的名声。
盼喜就在这懵懂的情动中和那家的男子订了婚,婚期也在那日定了下来,一个月后的初十。
盼喜家人是觉得时间有些仓促,好多东西都还没开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