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6.挖墙脚计划和诸葛一家

我把诸葛恪推到他面前,笑着说,“你看他像谁?”

诸葛亮端详了孩子片刻,几分惊喜地说道,“恪儿!”

我见如此,便悄悄地退开,让他们叔侄俩说话。他们两个似乎一直就在外面的花园里,我坐在房间里却也能听见他们说话声音。他们有的没的说着乱七八糟的家事,诸葛亮又问了一大堆关于小鬼学业的问题。我本没留意他们,结果突然听见诸葛恪说了一句,“若是二叔能留在柴桑,岂不甚好?”

我顿时张口结舌。这小鬼,他是童言无忌,还是早有预谋?想了想,就凭诸葛恪那传说中的神童倾向,倒是早有预谋的可能性更大。诸葛亮也是许久无话,后来他又轻声说了些什么,我也没听清楚。紧接着又听见诸葛恪说道,“谢谢二叔。待到了家里,二叔定要进去看看小弟。”

脚步声响起,然后渐渐轻了。听着外面没有动静了,我轻轻推开门忘了一眼;果然叔侄俩都不在花园里了。或许是我疑心病太重了吧,但我突然觉得或许这小正太的造访并没有那么单纯。现在想想,就算他再天赋异禀,哪能这么容易就从据说谨慎程度和弟弟有一拼的诸葛瑾那里听到自家叔叔的住所,还能溜出来造访叔叔?他又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找到驿馆?难道挖墙脚的人连小孩都要利用?…不会吧,是不是我想多了?

我正在胡思乱想的当口,诸葛亮又转上来了。我忙问道,“先生把恪送回家了?”

他摇摇头道,“亮公事繁忙,只是托人送他回去。”

不过是不想被小正太拖到自家老哥面前罢了,我心里暗道。当然,我知道诸葛亮做的有道理;毕竟那小正太动机不纯。想到诸葛恪,我忍不住笑着说道,“先生的侄子好聪慧,将来定能成大事;果然不负‘蓝田生玉’这四个字。”

“蓝田生玉?这说法倒也有趣,”诸葛亮看了我一眼,也是笑了。片刻他却摇头道,“恪儿小小年纪,锋芒太过;大哥可是从小谦和温顺,深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之道。”

诸葛亮话说得不多,可是句句精准;他对自家老哥和侄子的评论当真是一针见血。不知为什么,我竟然突然间想到诸葛恪的结局。当年我读史书的时候,总是觉得诸葛恪自作自受,倒是可怜一世隐藏锋芒的诸葛瑾,再圆滑也挡不住自己儿子败家。如今真正见着了诸葛恪,我突然又觉得,这个可爱聪慧的孩子,为什么就得一头撞进那样的结局?我真得就不能帮到他么?

我又转头看诸葛亮。他现在只有二十七岁,年轻而不轻狂,自信而不张扬,温和而不失锋锐,胸间是安天下的志向和才华,眉目清疏,羽扇纶巾,那种从内而外的光彩实在让人怦然心动。但是我每次看见他,我都会看见另外一张脸:从前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的,苍老,沉重,无奈的脸。就看现在的诸葛亮,谁又能想到五丈原的秋风?

我突然觉得难过极了。这算什么?我莫名其妙地落在这个地方,浑浑噩噩地在这里混日子,眼看着历史渐渐扭曲,一边提心吊胆地希望历史保持原来的轨迹,一边又为历史中的悲剧伤心。这到底算什么?我忍不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