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宋朝,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将浑仪和浑象结合为一体,制作出了水运仪象台。
该水运仪象台的高度就有十二米,仅是基座就有七米高,报时系统、驱动结构和传动系统都位于下层,中层的密室放置着巨大的浑象,可以模拟天体的运行,甚至可以模拟昼夜的交替。
而在它的顶端则放置了用龙柱支撑起来的浑仪,到了夜晚,宋朝的星官们就会登上这个仪象台的顶端,打开最顶上的隔高板,用浑仪来观测星空。
据说该水运仪象台在计时方面,每日误差只有一秒钟!
可以说是精妙到绝巅,而且更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天文钟。
不过可惜的是在北宋末年,金军入侵的时候将这座仪器抢了去,一路上颠簸,且金军又不爱惜,于是里面的配件被破坏得得乱七八糟。
最终被人随意的遗弃在郊外,彻底沦为了一件废品。
不过好在后面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这位大佬也制作出了类似的天文仪器,其中也利用到了类似的相关技术。
而这些仪器又存放在昔日元大都,也就是北平的司天台。
而朱元璋攻破元大都之后,又把司天台里面的所有天文仪器全部打包带到了应天府。
并且朱元璋对待这些天文仪器也没有昔日金军那么粗鲁,所以这些天文仪器运到了应天府的时候,都还是好好的。
再之后秦宇与工部的一众顶尖大匠,还有众多兴华科学院的工匠、学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天文一起给拆解、研究了之后。
最终再根据秦宇参考未穿越所在现代社会机械钟表的思路,制作出了当前这个时代的机械座钟,顺便将原来的一天十二个时辰,进一步划分成了二十四小时制。
毕竟一天十二个时辰,这样的时间段划分还是有点大了,细划成二十四小时制,在日常生活中反而更加方便一些。
如今机械座钟与二十四小时制,渐渐从应天府慢慢普及传播到全天下。
不过机械座钟什么的,都只能算是秦宇与一众工匠、学子这些年的闲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