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只不过是升迁户部尚书之前的最后一道考验罢了,对此他又怎么会有怨言。
而后朱元璋又将当前十四省中的一个布政使司,给调进了朝廷中央,接替原来那名户部侍郎的职责。
对此,该名布政使司也没有任何的怨言,虽然从官衔品级上来看,布政使司和户部侍郎都是正三品的官员,但是一个在地方,一个在朝廷中央。
在地方的布政使司虽然相当于一个封疆大吏,但是个人影响力也最多就是局限在一省之地。
而在朝廷中央的户部侍郎,虽然只是一部的二把手之一,但是一言一行却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天下。
两相对比之下,很显然还是在朝廷中央的正三品要更位高权重一些,同时进步空间也要更大一些。
所以他由布政使司调任为户部侍郎,虽是平调,但也相当于是升迁了,自然不会有什么怨言。
之后便是从当前的知府之中,提拔一人为新的布政使司。
以及再从当前数百上千的知县、知州之中,外调一部分官员到韩朝岛省任职。
而所有外调的官员,朝廷为了补偿他们,此番外调全部都是升调,原来知县的升为了知州,原来知州的升为了知府。
而后大明朝本土空出来的那些知县、知州、知府之位,由本土其他的举人、进士、知县、知州、知府相应地提拔升迁。
最后细算下来,整个大明朝约莫有二十分之一的文武百官,因为兼并高丽一事,而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升迁、平调,个人的仕途也是因此而更进一步。
所以眼见兼并一个高丽,便能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好处之后,大明朝一众文武百官对于东征倭国的兴致变得更大了。
毕竟这要是能如同兼并高丽那般,同样吞并掉倭国,至少有二十分之一的官员因此而受益。
兼并高丽时,自己不是那受益的二十分之一的官员,吞并倭国之后,自己总该是那二十分之一的受益官员了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中下层的文武百官一个个都是嘴里嚷嚷着要立刻东征倭国,甚至恨不得自己挽起袖子就干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