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亡国隐患隐隐现,教育之重不可疏

而于谦的威望越高,也就代表着以他为首的文臣派系势力越强。

哪怕于谦是一碗水端平,将满朝文武皆一视同仁,不偏谁不向谁。

可于谦本身就是文臣,在满朝文武眼中,他就是属于文臣哪个派系的。

所以于谦自身的能力越是出色,权势越大威望越高,变相的文臣这个派系的势力就会愈发强盛。

再加上土木堡之变过后,勋贵武将大面积的凋零,侥幸存活下来的勋贵武将又是老一代的守城派,没有一个能够和于谦这样的顶级文臣同朝分庭抗礼。

这就导致勋贵武将这一派系,日益衰弱于文臣派系,使得文武之间的党争平衡被打破。

当然,想要恢复平衡也不是不可能,再来一次如同朱棣那样的‘奉天靖难’,就可以将处于颓势的勋贵武将派系重新上位,从而促使文武两个派系,再次处于平衡状态。

最后朱祁镇确实这样做了,他进行了复辟,但他发动的复辟,本质上是一场小规模的宫变、政变,而不是一场如同朱棣那样声势浩大的兵变。

甚至若不是恰好碰上了景泰帝突然病倒卧床不起,陷入昏迷久久无法苏醒,无法下令让宫廷禁卫军镇压朱祁镇发动的复辟。

那么仅凭朱祁镇那千余兵力,根本不可能复辟成功。

而被称之为‘地域党争’的标志性事件,便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的立储事件。

万历皇帝一直想要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当时的浙党魁首兼内阁首辅沈一贯,对万历皇帝的想法那是心领神会,于是便在朝议中发动了自己的门生故吏,也就是浙党所属的文臣派系的官吏,支持立福王为太子。

但尽管万历皇帝想要立福王为太子,并且有内阁首辅以及一众文臣派系的官吏鼎力相助,但最后太子之位还是落在了皇长子朱常洛头上。

究其根本,是因为支持朱长洛的是多股派系势力,而非单一的文武派系。

其中就有以沈一贯为首的浙党文臣派系的人。

而这些浙党派系的人,不以沈一贯的意志,去支持立福王为太子,却支持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那是因为这些人想要取沈一贯而代之!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新旧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