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后杀意

此言一出,朝堂上议论纷纷。

群臣皆对董卓指责不止,声势浩大。

董卓气得暴跳如雷,破口大骂。

而董天则冷眼旁观,默默分析局势。

此刻朝堂混乱,小皇帝年幼,难以镇住场面也属正常。

然而何太后身为临朝听政之人,竟也默然不语,分明有蹊跷。

董卓与群臣争执愈烈,眼看局面剑拔弩张。

董天心知,若再不出手稳住局势,董卓极可能愤而失控,做出不可挽回之举,徒增变数。

此时,必须有人站出来,将这风波平息在萌芽之中。

董天站出来,向何太后拱手,语气镇定道:“太后,昨日护驾归来的不仅有陛下,还有陈留王,董刺史对陛下如何,太后一问便知。”

“董刺史亲手将陛下从宦官手中救出,稳定了皇宫局势,功不可没。如今却遭如此无端诋毁,未免让人寒心!”

他说着,目光扫过丁管、伍孚等人,冷冷说道:“尔等竟敢当着陛下和太后的面诬陷忠良,难道以为西凉军可以任人欺辱?”

声音虽不大,却字字铿锵,让全场为之一静。

“董儿,说得好!”董卓回过神来,高声附和,“不错,陈留王定可为我作证。”

丁管、伍孚顿时脸色一变,一时语塞。

他们昨日确已向刘协了解过,董卓虽性格粗暴,但并未对天子有不敬之举。

今日的指责,不过是丁管见状起意,趁势诬陷,为的是逼迫董卓离开洛阳。

原打算以诋毁为由先打压一番,再由太后开口宽宥,以此软硬兼施,将董卓逐出洛阳。

眼看计划就要成功,却被董天几句话轻易化解,功败垂成。

众人不禁把目光转向董天,本以为不过是个年轻无知的少年,未料竟一语便破了他们的计策。

“怎么,不敢叫人作证?”董卓冷笑,“既然如此,便该好好清算你们诬陷之罪!”

他已看出这是众臣串通一气的陷阱,若非董天点破,恐怕他真会中计。

一想到这,他怒火中烧,若非董天与李儒再三劝诫隐忍,他恐怕早已按捺不住。

“够了!”就在气氛紧张之时,何太后终于开口,“丁尚书和伍校尉不过是关心陛下,言辞稍显激烈,亦情有可原。”

董天面上露出几分冷笑。

“情有可原”便可以无端污蔑护驾有功的董卓?

他心中已有定见:何太后早已与朝臣串通,意图将董卓逐出洛阳。

否则,她绝不会在董卓遭受诋毁时沉默,却在丁管、伍孚理屈词穷时替他们解围。

有了何太后的庇护,丁管和伍孚顿时气焰重燃,甚至挑衅地瞥了董卓一眼。

董卓见状再难抑怒火,就要发作,董天察觉到父亲的情绪,轻轻拉住他的衣袖,示意冷静。

随即,他再度站出,向何太后拱手道:“太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尚书丁管、越骑校尉伍孚竟在朝堂之上无端诋毁护驾有功之人,若不处置,置汉律于何地?”

话音刚落,丁管愤然站出,怒视董天道:“老夫侍奉汉室四朝,便是先帝在世,也要给老夫几分薄面!”

“你一个无知小儿,竟敢如此羞辱老夫!”

董天冷冷看向丁管,仅一眼便让丁管如坠冰窟,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

几秒之后,丁管才缓过神来,面上浮现羞怒,心中升起浓烈的耻辱感。

他调整呼吸,稍微平复后,再度转向何太后,拱手道:“太后,先帝刚崩,如今正是多事之秋。”

“臣等唯有尽忠职守,竭力辅佐太后和陛下方能不负先帝重托。”

“臣一心忠于汉室,若有逾矩之处,实乃无心之失,望太后明鉴。”

何太后微微蹙眉,未答话。

董旻见状,面色一沉,直指丁管:“丁尚书!”

“如今陛下与太后正坐于朝堂,你口口声声先帝,难道将陛下与太后置于何地?”

丁管被问得一愣,竟哑口无言。

董天心中暗自赞叹,看来董旻在朝堂沉浮多年,果然心思缜密。

汉灵帝已逝,何太后与小皇帝孤掌难鸣,自然忌讳老臣倚仗先帝名义行事。

而丁管口口声声先帝,无视当朝,正中何太后忌讳。

“太后,丁尚书藐视陛下、污蔑忠臣,朝堂之上无视法纪,应当严惩!”董天正色道。

“臣附议!”

“臣附议!”董卓与董旻随声附和。

丁管见状,正要反驳,却被何太后打断,只得微微躬身,拱手静待。

他心中毫无惧意,因为昨日他与朝中诸老臣已与何太后达成一致,将董卓逐出洛阳。

既然太后已有决议,又怎会真正处置他?

然而,下一刻,何太后的话却让他神色大变。

“丁尚书,你乃大汉朝堂的元老,却无视法纪,污蔑忠臣,视哀家与陛下如无物。”

“你如此行径,将有何颜面去见先帝!”

何太后声音依旧温婉,却透出一股冰冷的威严。

大殿上许多大臣闻言面色微变,心中惊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