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还不知道沈腾背后究竟是哪座靠山,但能将前车骑将军的嫡孙、前庲降都督的侄儿等人都当做马仔的,背景绝对比他们更牛逼不是?
莫非,这沈腾是带着“神秘任务”来拯救我兴古郡的?
但眼下的现实,困难就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人呢?沈兄弟,咱哪里有什么人呐……”
不得不说,朱武一句话,就说到了核心点上。
人口,对,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人口的红利才有机会发挥出来。没有人,说什么都是白扯。
而蜀汉这个时代,却是三国之中人口最少的国家。
史料记载,蜀汉亡国时,登记在册的国民数量只有区区140万,但却有4万余官僚吏员,和12万军队。
因此,诸多“砖家”便由此推断整个三国时期华夏大地上的人口不过区区600万,曹操说的没错,就是典型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他们将文学家的诗词当做历史的佐证。并因此而得出一个结论,蜀汉亡国,在于人口稀少,实力太差。
其实,关于三国其实的人口数量,历史上向来都有着巨大的争议,从来也无定论。
而在沈腾的认知里,蜀汉的人口根本不止这一点。三国的人口更不止这一点。
单就蜀汉而言,广大的南中地区的蛮族人口,基本没有纳入政府的户籍管理体系中,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口对蜀汉政府来说,属于无效人口,对国家不产生效益。
而从西北地区汉中关中荆州等地流亡入川的人口,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政府的统筹管理,而更多的人,成为盲流,在无序流亡的过程中,或者进入山林成为“野民”,即不折不扣的“流民”,还有一部分逐渐被地主豪族们吞噬了,成为他们的依附民,即雇农长工奴仆等。
这些人有多少呢?谁知道咧?
要知道,自从黄巾乱开始,到沈腾来到的这个时代,关中中原荆州战乱好几十年了,东汉政府的在籍人口从六千多万到一千万不到,难道是都战死了?
曹操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呢?
事实是——人都跑了。
当然,战死一部分是必然的,而更多的则是流亡了。
最佳的流亡地是哪里?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蜀中,一个是江南。岭南也是一个流亡地,但对于很多中原人来讲,江南和蜀中,毕竟还算是华夏地,还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而岭南,则是不折不扣的另外一个世界。
这样说,也不完全正确。
自从秦皇开天辟地后,三征南越,到后来的大汉朝降服南汉国,岭南就正式进入华夏文化的大圈子,士家统治南越近百年,岭南成为一个中原华夏子民流亡地,也已经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情了。
蜀汉刘巴等人,便都曾经避难岭南,并且得到极其崇高的礼遇。但问题在于,这些人都只是来避难的,一旦有机会,他们都会主动选择离开。
再回头说兴古郡这里,如果蜀汉的每个郡都能像兴古郡这样,将所有部落人口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登记,纳入政府的管理,则蜀汉政权体系对国家的掌控能力,会提升多少倍呢?
当然这很难。
兴古郡也就是沾了此次骨都蛮王造反而失败的光。
假如不是,兴古郡一样,也只是维持了一个表面上属于蜀汉疆域的假象。
郡尉府。
“假如孙吴的那3000人顺利抵达兴古城下呢?”朱武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
这个消息,是沈腾他们告诉他的。
那是孙吴的正规军,有备而来,有了这支生力军的加持,兴古郡该是什么模样,还真是不好说。
想想,都不寒而栗。
但有一点,朱家这样的大家族,若归顺,会更好。不归顺,则族灭,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五天后,当庲降都督府的校尉马保国带着1000悍卒吭哧吭哧地赶到兴古城下时,看到了让人目瞪口呆地一幕——兴古城变成了一个偌大的工地!
“我靠,老子是不是眼睛出了毛病?”马保国狠狠揉了揉眼睛,又掐了一下身边士卒的胳膊,那士卒痛得大叫一声,逃开了。
“不是做梦啊,这怎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