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长驱直入,于建武十八年(42年),抵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郡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接着,马援率军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岭南。
马援每到一处,便组织人力,修治郡县城郭,开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其还参照汉朝法律,对越律进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从此之后,当地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法律,所谓"奉行马将军故事。"
建武二十年(44年),马援率部凯旋回京。
一个多月后,匈奴、乌桓进犯扶风,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乌桓哨兵发现汉军到来,部众纷纷散去,马援还师。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刘秀考虑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马援当面向刘秀请战,披甲持兵,飞身上马,手扶马鞍,四方顾盼,一时须发飘飘,神采飞扬,真可谓烈士暮年,老当益壮。刘秀见马援豪气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动,派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率四万人远征武陵。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率部到达临乡,蛮兵来攻,马援亲自带兵迎击,大败蛮兵,斩俘两千余人。
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
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
未几,马援病死在军中,举世皆悲。
时人评马援:南征交趾,西破芫戎。于水之德,伏波之功。老当益壮,心存匪躬。天长地久,人仰英风。
后,汉明帝娶马援女儿为明德皇后。
这就是陇右马氏的开山鼻祖——马援。
马援的“马革裹尸”,成为陇西马氏男儿的座右铭,影响了马氏一代又一代的人。
历经东汉200年,到马岱的伯父马腾时期,马氏,依然是陇西最大豪族,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马腾割据凉州,与曹操对峙,是当时最大也是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阀之一,最终被曹操所杀,马氏满门几乎都死于此,部分族人逃亡不知所踪。
马超和马岱在陇西及关中与曹操周旋许久,最终不敌,辗转来到蜀中,最后,兄长马超过早去世,留下自己一个人,在这里打拼。
看看两个儿子,马岱不知道说什么好。
马氏信奉的本就是“功名只在马上取”,如同后世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即便是死,也希望能“马革裹尸还”。
但是,自从在蜀地落地生根后,家里的婆娘是打死也不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了,还说你们老马家死就死在这军武之上,我的儿子才不要再走你马氏的老路。要死,你死;我儿子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农家子,也不做武夫。她还说,侯爷有什么好,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呢……
那婆娘的话,马岱想想就觉得憋屈,为马氏憋屈,为自己憋屈,也为儿子憋屈。
想当年,提起陇西马氏,那个不竖大拇指?
可现在,姓马的,还有几人在?
在蜀地,当年自己和堂兄马超来此,立即便成为刘备集团第一等的人臣,为什么?不是因为自己兄弟俩能打,而是因为咱们姓马!陇西马氏的那个马!
但是,堂兄却没有留下一个男儿,而自己的两个儿子,将要成为普通人了……
其实,在马岱的心里,婆娘的话有道理,但却不是铁律——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放弃了武夫之路,可供选择的,也就不多了。但马岱也着实怕马氏无后,也就半依半就地遂了婆娘的心愿,以至于现在有些后悔了,却也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说不出任何一句责备的话来。
两个儿子大了,却终究活成了马岱最讨厌的样子——性子懦弱,好文厌武。即便是文,也没有文出一个什么名堂来,成了一个四不像,文不成武不就,几乎成了两个废人。
“妈宝男啊——”
马岱狠狠灌了自己几杯酒,长叹一声,再灌几杯。女人不敢高声语,一直陪着万分的小心。两个儿子也都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轮番给马岱倒酒,不知道老爹这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忽然间,府门外一阵喧哗,人声鼎沸,伴随着噼里啪啦摔打的声音,有女子大呼小叫:“都滚开!陈仓侯你出来!”
“莫不是被咱俩打伤了,卧床不起了?”
“那样岂不是要糟糕?”
“完犊子了,别还没有嫁人,老公爹被咱俩给打死了吧。”
“残废也不行啊——”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