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我们拥护你这个政府有什么价值?何必!不如我们自己管自己好了。
就“文治武功”而言,此时的马忠在整个蜀汉政府官僚队伍里面,算是顶级的了,堪称“文武双全”。但是,南中该怎么发展,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说实话,他还真不多。
不能说腹内空空可能有点冤枉了他,但真实情况,也差不多就那样。
目前为止,他能想到的,就是保持核心区域的蜀汉统治秩序,放开偏远山区的管制,维护豪酋的利益和稳定,尊重蛮族兄弟的习俗和信仰,选择核心区域建立市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平,化解汉夷之间的矛盾……
但真正在经济上的措施呢?
一点都没有。
诸葛亮在蜀中治水,在关中治水,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主观高端经济行为,但在南中,放眼整个蜀汉,几乎都选择了战略性的无视。
其实不说马忠了,这个时代,真正具有较高经济开发思维的人,本就乏善可陈。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战争人才,最缺的,却是高端战略人才。
在民生方面,曹魏屯田军户,蜀汉治水治锦治盐铁,都算做得比较好的了,孙吴因为本来就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所以,什么也没有做。
但真要深究的话,曹魏的屯田,也不是为了民生而屯田,只是为了军事,不得不为之。
蜀汉治水,可以算是为了民生,但治锦治盐铁,出发点根本就不是为了民生,而是为了军事,为了敛财,为了打仗。
孙吴那边,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北民南移,东夷汉化,物产丰富,人家根本就不考虑民生那点事儿。
也正是因此,放眼这整个时代,几乎就没有一个在后世叫得响的“民生大家”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一个。
若真说有,那就把“诸葛亮”这三个字填上去好了。
所以,当沈腾的民生观念一经面世,顿时就显得不同凡响。
若放在后世,沈腾的这个观点一点也不新鲜,不过是集约发展某些特殊产业以求规模效益罢了,高中生的娃娃们都懂的道理。
而南中区域,确是最适合集约发展某些产业的,最简单不过便是种植业、采掘业,发展高端酿造业等。
三个人都眼巴巴地看着沈腾,搞得沈腾都不好意思了,只好自己勉为其难地讲下去。
其实,他在这些方面,一点也不专业。
“一个地方想要稳定,首先便是经济要发展,让人民有甜头,有奔头。而要想经济有发展,这个地方就必须要有产出,比如有矿产资源,这个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没有呢?那就要调研这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
“比如,这个地方是否适合种植某些特产?如果可以,就大面积种植,用规模求效益,把小农经济打破,形成规模经济。”
“再比如,某些地方明显什么也没有,只有几户山民居住,靠渔猎为生,很简单,把这些人搬迁到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地方去,不要散居在山林中,生活也没有保障,质量更不用说。还难以管理。”
“还有,是不是可以引进一些好的产业,比如木材加工?中草药种植和加工……”
“最好,将南中人民尽量集中居住,这样会产生出很多新的行业来。有人,就有各种需求,就会出现各种行业,就会有经济流动,市场才会繁荣……”
一开始,三个人自觉都听懂了,也觉得沈腾说的很对,并且也渐渐有了一些感悟。
但到后面,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的出现,便显得有些烧脑了,再到后来,大家甚至觉得有些云山雾罩虚无缥缈的。
但核心的东西,却是懂得。
因为道理本就浅显易懂,一点就破。
沈腾讲了那么多,关键点其实不多,或者这个地方本来就有产出,比如孟获的三江口银坑洞,比如蜀盐,蜀锦等;或者这个地方本没有,但要调研出这个地方适合做什么,然后由政府主导,去大力发展。
如果按照沈腾这样的说法,南中哪里没有经济?任何一个集市上,都有啊。
马忠问了一个很烧脑的问题:“沈兄弟,那么,钱,是从哪里来的呢?钱的总量是有限的,你多了,我就少了,不是吗?”
不得不说,马忠问了一个这个时代人民最揪心的问题,那就是——财富,从哪里出来的。
在古代人民的普遍认知里,钱的总量是固定的,你多一枚铜钱,我就少一枚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