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现在才闹明白,魏黑子这家伙看起来傻大个儿一个,光长身子不长脑子,其实人家精明着呢,撺掇着让将主自己来面对一群谁也惹不起的纨绔和自己家三位“爷”,自己有多远就躲多远。
沈腾这边胡思乱想着,哪里知道其实大家的目光基本上都一直在他身上打转。
魏家那三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同样如此,眼神儿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他。
这可以理解。
沈腾本来就长的高大健壮,相貌说不上十分英俊吧,不出彩,但也绝不算拿不出手的那种,属于很皮实,很耐看的那种。
更因为沈腾来自后世,身上有一种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难得的淡然气质。
而气质这东西,本就是个虚无的概念,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更学不会。沈腾的这种气质,让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显得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游刃有余。
更因为曾经的特种兵经历,让他的精气神里无一不透露出一股子昂扬自得的英武之气。
正因为如此,沈腾和魏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是奇特。
他对魏延,既有对于一代帝国缔造者们的尊重,也有对命运不公者的悲悯情怀,更有知心朋友一般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一种情愫,是他难以言说的,就是对于老魏,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貌似父子之情的那种情结。
这情结让他很享受,甚至可以说有些自觉地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虽然他嘴巴上总是“老魏老魏”“挨千刀的”胡乱叫着,还总是说要“远离老魏”之类的话,但内心深处,他舍不得。
他也常常想,假如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有没有机会比魏延他们做的更多更好?
答案是否定的。
每一次,都是否定的。
他没有魏延他们那么纯粹,没有魏延那种对先帝刘备那么纯粹的崇拜与痴迷,更没有魏延那样为了一个不明了的未来舍生忘死奉献一生的精神。
魏延,即便在群星闪耀的三国时代战神们之中,也是少有的具备宏伟大局观的人,这一点,甚至可以说,他远超关羽、张飞,远超黄忠、马超,唯一可以和他并肩的,整个蜀汉,恐怕就只有常胜将军赵子龙!
但是,很遗憾,论资历,他比不过关羽张飞,也比不过赵云。论奉献,他比不过黄忠。论名气,在这几人面前,他魏延只是一个小弟弟。
而当他好不容易熬成大哥大的时候,最信任他的先主刘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蜀汉帝国来到诸葛亮时代。
而诸葛亮对于年轻人的喜爱,则是毫无保留的。
他着力培养蜀汉下一代,首先选择的是关兴张苞这些人。
在诸葛亮的布局里,魏延的价值,只是给这些年轻人保驾护航的。
你是长辈,你不需要再去证明什么,蜀汉未来更需要这些年轻人快点成长起来。
偶尔,做一做救火队员,也是魏延的职责之一。
也就是说,其实,从诸葛亮时代开始,魏延就已经“被牺牲”了。
确切地说,魏延是一个纯粹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也是一个爱较真的人。
所以,他和诸葛亮之间发生了诸多矛盾分歧,但这些矛盾分歧都是关于北伐战略方面的矛盾,无关私人情感。
有些矛盾分歧却恰好证明了魏延战略眼光的高超。
比如,第一次北伐期间,关于战略要地街亭的守卫人选问题,魏延主动要求自己去,但诸葛亮最后选择了马谡。
结果,就不多说了。
而有些矛盾分歧却很难说明谁对谁错。
比如魏延那个最著名的,但却胎死腹中的“子午谷奇谋”。
而恰恰正是因为这个没有结果的谋略,让一向较真的魏延耿耿于怀。
“子午谷奇谋”只是战术问题,说到底,诸葛亮和魏延之间最大的分歧,其实还是北伐路线的选择,以及战争与政治的契合度问题
诸葛亮每一次选择的都是先“出祁山,占陇西,居高临下战关中,最后围长安城”的路线。
简单点说,就是“先陇西后关中”。
而魏延则认为西线只能是虚晃一枪,你即便占据了陇西又如何?人家曹魏就重兵屯于长安坚城,任你在陇西折腾,最后,你还能如何?
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把眼光聚焦到长安城上。
拿下长安,占据关中,还怕那陇西不俯首帖耳?
诸葛亮一直没有同意魏延的战略战术选择。
结果是怎样的呢?
结果就是诸葛亮五出祁山,占陇西,最后,都功亏一篑,无功而返,甚至连长安城的城墙影子都没有看到过。
最后一次,已经到了渭水河边,但直到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同样没有看见长安城墙的影子。
作为后世人,一想到《三国演义》,一想到《三国志》,一想到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第一拨被想到的人中,绝对没有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