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到此,骤然间升级!到底想立谁为太子?这就是“国本”问题了。这个问题,是明朝的臣子们最愿意做的文章之一,因此,他们群起而议,坚决抵制皇帝胡来。
你迟迟不立太子,那我们就把皇长子叫作“元子”,所有的奏疏上,全都这么讲。元,即是本也。我们一口一个“元子”地叫着,你皇帝还好意思立宠不立长吗?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初,内阁首辅申时行等人,先上了一疏,敦促万历早立太子,正名定分。申时行等人的想法是,早先皇长子常洛没有兄弟,问题还不大,这个常洵一出生,问题就大了,要赶快把可能的麻烦解决在萌芽之中。
万历根本就不怕申时行——世间早没了张居正。他也没别的话,就是一个拖延战术:“元子还小,等二三年再举行。”
就在群臣大为愤怒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确凿的消息——郑贵妃确有谋立儿子的意图!
这个消息说,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大高元殿,是专为供奉“真武帝君”(道教尊神)香火的,据说相当灵验。某日,万历与郑贵妃一起来此烧香,郑贵妃提出,要立皇三子常洵为太子,万历痛快地应允了。但口说无凭,郑贵妃要他立誓。于是万历手写誓书一纸,放在一个玉盒里,交给郑贵妃收藏。另外还有一说,说是万历为此事赐给了郑贵妃一个金合(音gě,古代较小的计量器具),因此这个誓约就叫“金合密约”。
有人还说,皇上之所以晋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就是因为有这个金合密约。
这还了得,下一步是什么,傻子都能知道了!
事关千秋名分,群臣立刻炸开了锅,开始有所反弹。第一个向万历皇帝发起挑战的,是户科给事中姜应麟。
姜应麟只是个小小的科道官员,一个正七品的言官,上疏谈“储位”的事,是否太狂妄了?不然。这就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下克上”规则。向皇帝提出意见本身,并不属冒犯,只有皇帝认为你说错了,那才构成冒犯。
姜应麟是个极聪明的人,他明明要谈立储的事,却从郑贵妃的名号上谈起,给皇上设了一个套。
他说,郑贵妃的晋封,恐怕是有点儿问题。王恭妃所生的元子,理应继承帝位,那么母以子贵,恭妃的地位就应该仅次于皇后。要封皇贵妃的话,也应该先封恭妃。
郑贵妃虽然贤惠(先虚拍你一下),但生的不过是皇三子,本来不足为奇,忽然又要封为皇贵妃,这个臣下实在理解不了。这么做,诉之理则不顺,责之人心则不安,传之万世则不正,总之不是个事儿,希望陛下收回成命。
如果觉得势难挽回,那么,不妨先册封恭妃为皇贵妃,再封郑贵妃为皇贵妃,这样就比较顺一些了。
话说到此,还没完,这个奏疏的关键,在于后半部分。姜给事中在后面把话锋一转,说这些都还是小事,立储才是天下之本,储位定了,一切礼仪上的事就都能顺了。所以建议皇上采纳申时行的建议,早早把皇长子立为太子。
万历皇帝果然中计,因为他看起来最扎眼的,恰恰是前半部分。
郑贵妃是俺的心肝宝贝,一个小小的姜应麟,竟敢如此蔑视!
万历气得发昏,把奏疏狠狠摔到地上。这还不解气,又把怒火撒到身边的太监身上,他训斥道:“都好好给我听着:我册封贵妃,根本就和立东宫太子无关。一个科臣,怎么敢诽谤朕!”
他越说越气,一个劲儿地拍桌子,吓得太监们叩头如捣蒜。
万历在盛怒中,根本就没有想,姜应麟为什么要从郑贵妃的册封上谈起。于是抓起笔来,批了几句话:“这册封的事,并非为了立储,是因为贵妃敬业勤劳,所以特加晋封。立储自有长幼,姜应麟这厮,窥探上意,疑君卖直,好生无礼,可降为极边杂职。”
这一诏旨发下去,姜应麟就被贬到大同府广昌县做了典史,成了一个县衙小吏。这是个不入流的杂职,连最低的从九品都算不上。
这个跟斗,跌得不轻,但姜应麟和众臣都很高兴。为什么呢?
因为万历皇帝一气,说了一句明明白白的大实话——立储自有长幼。
你既然说了,可就收不回去了!
姜应麟达到了目的,激皇帝说出了一句“无嫡立长”的承诺,他就高高兴兴地赴贬所上任了,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此举必将留名青史。
的确,到今天我们还在谈他。
“拥长”一派的众臣,就此抓住万历的这句话,一提起这事,必举出“立储自有长幼”一语,要求皇帝说话算数。万历起初尚未醒悟,后来看到群臣的奏疏,动辄引用这一句,方知自己犯了大错。想收回这话当然是不可能了,于是就拖。
万历恼恨言官,干预我们皇家的事,到了如此地步,那就别怪我下狠心,往死里拖!
这样一来,万历与群臣,就为这“国本”之事,竟然别了整整十五年的劲儿。
我们不大能理解明代的臣子:为何要那么固执地坚守纲常名教?就为了和皇帝争个是非,不惜被贬,不顾丢官,不怕吃板子——即使被打得血肉横飞,也心甘情愿。
这是因为,纲常伦理在中国古代,是维系民心的一根绳,万万不可断。朝廷想要不衰落,人心先就不可堕落。要防止人心堕落,单有律法不够用。古代的律法,已经相当完善,但是管不了暗中搞鬼的事。如果不讲纲常伦理,那么人与禽兽也就相差无几了。这方面的苦果,无须多说。
万历一朝的“国本”之争,就这样围绕着纲常礼教问题,把朝臣分成了两大派。说是两大派,实际只有一派可称为“大”。主张立皇长子为储君的,人多势众,且不忌讳亮出观点,生怕人家不知道。相反拥郑的一派,除了郑贵妃的家人,就是几个希图邀宠的小人,上不了台面,只能暗中行事。
但是这一派中,有个大人物,那就是万历皇帝本人,乃是举足轻重!所以这两派,也可以说势均力敌。
第一回合,君臣斗了个平手。万历固然失了一着,但也在另一方面如了愿:晋封郑贵妃为皇贵妃。
万历喜欢郑贵妃,看来也是有道理的。在册文里他说,朕励精图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找衣服,准备办公。贵妃以朕的公事为重,不辞辛劳,屡次起来看夜色。她对于我,简直是有“鸡鸣”之助,所以应晋封皇贵妃。
正如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所说,这个年轻女人,是抓住了万历的心。“她看透了他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实质上却既柔且弱,也没有人给他同情和保障。”郑贵妃充当的,就是一个知音的角色。
这一对人儿,其实也可以说是唐玄宗、杨贵妃《长恨歌》的翻版。郑贵妃刚选入宫的时候才十四岁,万历那一年也才十九岁,两人情投意合,说是青梅竹马也无不可,但他们留下的,却不是一段佳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