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运作他们自己成立的出版社——霍加斯出版社。
两夫妻很早前就有了成立一家出版社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自由地出版任何想出版的作品,不必受到编辑的留难或者删改。早在1917年,有一次他们在街上闲逛时,发现有家商店里正在卖一台手动印刷机,立即买下了它,运到了自己的房子里。
印刷机买好后,出版社的成立也就完成一半工作了。西方有出版自由,谁都可以成立自己的出版社,政府不能干涉,所谓出版实际上就是将写的东西印刷出来,若没有种种人为的限制是相当简单的事。
接着夫妇俩买来了纸张、胶水、油墨等,还特意去学习了如何印刷、装订、制作封皮等,这一切工作完成之后,就开机出版印刷了。
他们的出版不断推出好书,许多著作大都是他们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手中拿来的,他们就像伯乐一样,不断地在无名作家群中发现千里马,这些人及其著作后来都鼎鼎有名,例如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艾略特的诗歌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他们介绍给英语读者的。在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作品的作者中先后有五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霍加斯出版社也成了西方世界最知名、最受尊敬的出版社之一。
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最初成立出版社时他们的投资不过20英镑。后来获得的收益是这成本的不知多少倍。有时一年的收益就超过2000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了,不亚于现在的百万英镑,可以对比一下前面的劳伦斯,他就职时的年薪不过95英镑,这在当时已经足够养家糊口了。
现在我们来谈几句弗吉尼亚的创作,1915年时,她的第一部长篇《远航》正式出版了,两年后又在自己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墙上的斑点》和《邱园纪事》,1921年时她出版了《星期一或星期二》,从1922年到1927年,她连着出版了三部杰作《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1931年她出版了《波浪》和《弗拉西》,六年后出版了《岁月》,1941年出版了《幕间》,这也是她的收山之作。
我们知道,弗吉尼亚是以意识流而闻名于世的作家,若讲意识流的特征而言,她的作品甚至是比《追忆似水年华》还要地道的意识流,她的大部分作品,如《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波浪》《弗拉西》等等都是意识流的杰作,也是她最重要的作品。
到20年代后期,弗吉尼亚已经在文学界和出版界均享有盛誉了,就女作家而言,其名声在整个西方世界无有出其右者,而且她的作品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文学价值甚至学术价值,富于创造性;二是同样能为许多普通读者所接受,不像乔伊斯甚至普鲁斯特的作品一样,盛名卓著,却曲高和寡,普通读者鲜有问津。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1926年她接受了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这对于一个女性是极其难得的荣誉,还应邀去剑桥举办了讲座。
1939年,他们离开整整生活了15年的塔维斯托克广场,搬到了麦克林伯格广场37号,霍加斯出版社也一起搬到了这里。
1940年,这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蝗虫一样的德军战机飞抵伦敦上空狂轰滥炸,大量建筑被摧毁,9月时一颗燃烧弹将霍加斯出版社给毁掉了。
但战争毁掉的不仅仅是弗吉尼亚的出版社,更是她的心,1941年3月28日凌晨,弗吉尼亚给丈夫留下了一封信:
最亲爱的:
我要告诉你,你已经给了我完全的幸福。没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多,请相信。
但我知道,这次我越不过去了。我正在浪费你的生命,就是这疯狂。没有任何人能用任何言辞说服我。你还能工作,没有我,你会好得多。你看我甚至连这封信都写不下去了,这表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所要说的归结为一句话,病魔袭来之前,我们幸福美满。这完全归功于你。没有人能如你般一如既往地善良、好心。
写完这封信后,弗吉尼亚偷偷溜出了家门,将许多石头放在口袋里跳进了附近的河中。20来天后尸体才被找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