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儿子死后,莎士比亚不再把家乡当陌路,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一次,而且已经准备一旦退休就叶落归根、长居故土。他每年回斯特拉福镇时都要经过牛津,必在一个叫达维南特的人开的旅馆休息几天。这达维南特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唯一的爱好是看戏,对莎士比亚的莅临自然兴奋之至,为了表示感谢简直愿做任何事呢。事实上他也很可能做了一件一般男人和丈夫很难做出的牺牲。他有一个美丽活泼的妻子,对成天哑巴一般的丈夫可能有点那个,当她遇到十分健谈、又闻名遐迩的莎士比亚时,怎不芳心暗动,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就有了一则传闻,说她同莎士比亚有了私生子,就是她的二儿子。他像莎士比亚一样也叫威廉,后来同样成了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曾对人暗示过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莎士比亚,甚至他的父亲达维南特先生也做过同样的暗示。
成了王家供奉的环球剧场生意更加兴隆,莎士比亚是股东,那分红得来的钱也一天多似一天。这时莎士比亚刚四十出头了,不但名声在外,而且是不大不小的富翁了。他一下子就花了足足440英镑在家乡买了一大片土地,准备老来好用。这时他的女儿也嫁了一个好丈夫,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夫。除了弟弟的去世令他伤心过一阵子,他的日子可谓风调雨顺、乐在其中。
1609年,已经发了大财的王家供奉剧团买下了另一个叫“黑花”的剧场,专用于冬天搞私家演出,这些私家演出的观众都是些阔佬,舍得买高价票,剧场当然更有钱了,莎士比亚也更富了。
然而得之东隅,失之桑榆,莎士比亚的毕生事业这时遭到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击。
为了让演出多样化,剧团又请了两个人来写剧本,这两个家伙贵族出身,谈不上有什么戏剧天才,但却熟悉权贵们锦衣玉食的生活,也熟悉他们的种种癖好,他们写的剧本就正投其所好,充满了精雕细琢得曲折无比的情节。这些戏剧对那些趣味低级的权贵们,或者成天想着要过上权贵们日子、过不上看看也好的小市民们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这时的英国正是国势蒸蒸日上,到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初建大观园时的贾府,观众们则像请贾宝玉题扇写字的趋炎附势之辈。他们当然爱看那两个“贾宝玉”写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哪里还有闲情去领会莎士比亚剧作里严肃深刻的意蕴呢?连莎士比亚剧本里的插科打诨他们也觉得大不如两个贵族子弟的浮词艳曲“有味”。于是有人站起来对莎士比亚说,你的剧本与弗莱契——这是那两个贵族子弟剧作家中的一个——相比,就像拿白水比蜜糖一样。
听到这样的比较莎士比亚不知是伤心呢,还是冷笑,反正他回到斯特拉福去了,从此不再理戏剧这档事,这时大约是1613年,莎士比亚49岁。论年纪已不年轻,但说到退休,那是太年轻了点。
我想莎士比亚这样做一是不想再与年轻人争虚名,反正他得到的名够多的了;二是他在喧哗的剧场里摸爬滚打快三十年了,感到疲惫了,很想找个地方安静安静。三是这两个年轻人写的剧本只要人爱看,他何尝没有好处呢?他只要在家里坐等分红就成了,要知道莎士比亚写剧本毕竟是为了挣钱啊!
总之,莎士比亚回到了家乡,住进了他早买好的大房子里,享受从前很少有机会享受的天伦之乐,他很爱女儿,但好像不大爱老婆,也许是因为她比他大了整整7岁,这时的莎士比亚正当盛年,而安妮已经五十有六、人老珠黄了,且夫妻长期分居,何曾有机会培养深厚的感情呢?
后来,在莎士比亚的遗嘱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情节:他把大部分财产给了大女儿和她的医生丈夫;二女儿也得到了300英镑和一只名贵的银杯;连他在剧团里的朋友们也得到了一笔钱。唯有他的妻子,他给她留下了这样一些东西:一张“质地较差”的床、床上的被子、枕头、床单。仅此而已!更加过火的是,他还明文规定,他在伦敦城里那幢房子的所有收入他妻子无权过问。
是他的妻子曾对他不忠,或伤害过他吗?不是!在他离妻弃子、远走伦敦的漫长岁月里,安妮默默地、含辛茹苦地替他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可以想象这日子是何等艰难。然而莎士比亚对这一切无动于衷,联想起莎士比亚对犹太人和黑人的偏见以及他的私生子来,我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伟大的作品并不意味着伟大的人格。
莎士比亚是1616年4月23日去世的,这天他年满52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