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长安城迎来了一位贵客。为了迎接这位贵客的到来,上至担任京师留守的宰相房玄龄,下至长安城的普通百姓,在长安城西沿途排成了长达十里的长队,人头攒动,只为了瞻仰一下这位贵客的容颜。
这位贵客,便是大名鼎鼎的高僧玄奘法师。他自贞观元年出国,前往西方天竺的那烂陀寺,学习佛经原典,游历天竺各国,访师参学,前后十九年,终于带着大量珍贵典籍,以及一百五十粒如来肉身舍利等法宝,行程五万里,回到了大唐的领土。
当年他出国时,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准,而是越过玉门关的边防与烽燧私自离开,但回国之时,他得到了朝廷正式批准的敕令。而此时的大唐,疆域已经不只及于玉门关,而是远拓西域,征服了高昌、焉耆等国,驱逐西突厥。从于阗到葱岭,都是大唐的国土。
玄奘抵达长安后,入住修德坊的弘福寺。此时天子李世民正在筹划一次新的远征,已经抵达东都洛阳,随时都有可能率领大军出发。佛家礼敬当世的君王,玄奘要在大唐弘扬佛法,势必需要大唐皇帝的支持。因此,玄奘得到天子从洛阳发来的召唤后,马不停蹄地动身,风尘仆仆地来到东都,在洛阳宫的仪鸾殿拜谒了天子李世民。
连续二十天,玄奘每天都被召入内殿密谈,从早到晚直至擂鼓关闭宫门,他们不只谈论玄奘研究的佛法,还谈论了大唐天子更为关心的事情,那就是西域的情报。玄奘途经西域各国,又在天竺生活十余年,熟悉西方各国高层的情况,整个人就是一部行走的西域资料库。相比于玄奘法师所沉心的佛法,天子李世民更感兴趣的是经略西域能带给帝国的利益,他不止一次地提出,要玄奘协助唐廷,投身于开疆西域的事业,但是都被玄奘婉拒了。
之所以拒绝天子的隆重相邀,是因为玄奘早已发下宏愿,要将此番取得的真经全都翻译为汉字,光大佛法。最终,开明的大唐天子成全了玄奘的心愿,在长安弘福寺设立译经院,请玄奘主持。三年之后,太子李治为纪念母亲长孙皇后而建造的大慈恩寺落成,玄奘法师又入寺升座,此后玄奘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的名号,与弟子们共同在这里潜心译经。
当然,为了回报大唐天子的看重和朝廷的支持,玄奘首先做的,就是撰写他游历西域的报告。这份报告由玄奘口述,徒儿辩机笔录,记载了玄奘亲眼见到和亲耳听到的关于西域一百三十八个邦国的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等方面的重要情报,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这份报告剔除了一些敏感的情报信息后,就是最终流传于世的《大唐西域记》,千百年后,《大唐西域记》几经流传改编,并经过艺术加工和文学创作,最终成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
而此时的李世民,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关心。他在洛阳与玄奘法师谈了二十天的话,谈好之后,立刻启程北上,开始了向高句丽的远征。
高句丽和中央王朝结怨已久。当初隋文帝、隋炀帝两代人,以倾国之力征讨,换回了一个损失惨重、动摇国本的结果,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辽东遍地树立起的用隋军尸骨堆起的京观,几十年来沉默无声地纪念着这几次惨烈的远征。
唐初,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突厥,唐廷与高句丽曾有过一段联合,在这段蜜月期里,唐廷还顺便派人前往辽东,拆除了边境的几座京观,将隋军将士的骸骨带回中原安葬。但随着东突厥的覆灭,高句丽再次恢复了实力。不仅如此,高句丽王高建武还在辽东边境修造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防御外敌的进攻。外敌是谁自然不言而喻。
唐朝满脸问号——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我们修长城防御蛮夷外寇,怎么这回变成别人依样画瓢,修长城来防御我们了?
这其实也容易理解,高句丽并不是什么蛮夷,而是有较高程度的农耕文明,他们的人口充足而富庶,城池坚固而又完备,重装骑兵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当年的隋帝国扫平了东亚大陆上肉眼可见的邻国,却唯独打不下高句丽铜墙铁壁的辽东城。而且,高句丽与同样是扶余人的百济国联盟,对新罗人(也就是后来的朝鲜人)建立的国家步步紧逼,大有一统朝鲜半岛的趋势。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在政变中杀掉了高句丽王,掌握了大权,然后立刻大举攻伐新罗国。新罗抵挡不住,向唐廷求助。唐廷派遣专使,带着天子的诏书前去调停,遭到了渊盖苏文的拒绝。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唐廷早已经注意到了高句丽蠢蠢欲动的迹象,既然渊盖苏文给了唐廷宣战的理由,那就却之不恭,不客气地笑纳了。
由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惨剧才过去三十多年,大唐朝野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人们往往会把那场亡国之战与这次的远征联系起来,所以反对这次战争的大有人在,连右卫大将军李大亮病逝之前写的遗表,都用主要篇幅苦口婆心地劝说李世民停止这场远征。但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坚持要启动国家机器,开启战争。
对李世民来说,征讨高句丽是他于公于私都要做的一项事业。
于公,是要维护大唐的国家安全。李世民执政以来,大唐始终信奉着守国门于藩篱的战略,以战略攻势保持内地的安全。高句丽已经把百济、靺鞨等周边势力收做了小弟,还与海那边同样是扶余人建立的倭国交好,如果再吞并新罗,那就更加威胁大唐一直以来建设的这套“以大唐帝国为核心的天下朝贡体系”,这套朝贡体系的要义就是,天下只能有一个天朝,一个大哥,别的国家只要接受了这套逻辑,沐浴在文明灯塔的照耀下,那就是好的小弟。可如果像高句丽这样要冒出头来另立山头做二号大哥,那就要吃天朝大哥的鞭挞惩罚。
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李世民这一代人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留给下一代来做。因为李唐的强大军事机器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下的府兵,都是官宦后代出身的具有良好军事素质的“良家子”,平时休养训练,战时应召建功立业,好处是耕战结合,朝廷不需要为养一支常备军而耗费财政成本,但坏处就是,要是长期以来没有战事,那府兵们的训练就会废弛,堕落成弱不禁风的“少爷兵”。自征服东突厥、吐谷浑的战事以来,唐廷大约已经十年没有进行过大型的军事动员了,之前对高昌、焉耆、薛延陀的战争都是小打小闹,出动一万人左右的府兵,主要军事任务都是由藩属国的仆从军来承担。要是府兵们再不出来活动活动,那一些折冲府的武备就真的废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征伐高句丽也是有必要的。
而于私,李世民也希望通过这次战争,打出风格,打出水平,重新振作起贞观的新气象。
后世所称道的贞观之治,是以朝政清明著称的,但随着魏徵等贤臣的去世,到了这个时候已渐渐显出了颓势。几次政变不仅暴露出唐廷表面平静的水面下一如既往地汹涌而黑暗的政治斗争,而且让李世民自己也尝到了亲人背叛的苦果。这两年来,李世民的胸中仿佛一直憋了一口恶气。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二月,废为庶人的李承乾病逝在了流放之地黔州,李世民心中悲痛,以至于不再上朝。
他一直都是天之骄子,如果他的人生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史诗,那这部史诗写到这里已经有了要烂尾的迹象。难道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开国之战,还有云谲波诡的玄武门十二时辰,最后他的故事结局,竟然是在兄弟儿子背叛之后,孤独地老死在长安城阴森的皇宫里?
不,他不可以选择这样的结局,因为他是,李—世—民。
他是大唐的战神李世民,曾经的天策上将,今天的大唐天子、番外诸国的天可汗,他就算老了,也要继续他的辉煌!
所以,当看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世民下诏,大军集结,开始进发高句丽。随后的几个月之内,大唐的盟友吐蕃、吐谷浑、突厥、回纥、薛延陀、铁勒、高昌、契丹、奚、新罗、于阗、伊吾、焉耆……全部向高句丽宣战。
半个亚细亚大陆的军事力量都集结了起来,一起向着高句丽进发,只为了奉大唐天子之命,报当年父辈折戟于辽东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