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如熔金般缓缓沉入地平线,天边还残留着几抹不甘褪去的紫罗兰色,将整个宫廷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在这朦胧而又不失清晰的光线中,众人仿佛能洞察李世民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他的面容,在柔和与坚毅间游走,眉头紧锁,仿佛正被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即便是身边簇拥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近臣,也未能引起他丝毫的分神。
大臣们相视一眼,眼神中皆是不约而同的凛然与紧张。这氛围,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预感到即将席卷而来的变革。他们的陛下,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英主,显然正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那沉重的气息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压抑。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扉被轻轻推开,一名侍卫悄无声息地步入,躬身禀报后悄然退出。片刻之后,书房大门再次开启,李世民已端然坐于书桌之前,那椅子似乎也因承载了千古帝王的威严而显得格外庄重。
“诸位爱卿,请坐。”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了室内的阴霾。众人这才注意到,书房内早已精心布置了两排椅子,静待着他们的到来。
待众人依次落座,李世民直接切入正题,没有丝毫的寒暄与铺垫。“今日召集各位,是有一桩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需共商——那便是礼部近日上疏,提议重启前朝科举之制。”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夜色似乎在这一刻提前降临,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群臣各异的表情。有人愕然,有人疑惑,更有人暗自思忖:如此大事,何以选在此时此地,且要求保密?但转念一想,帝王心术,岂能轻易揣度,唯有遵旨行事。
魏征,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谏议大夫,环顾四周后,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疑惑,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的问题:“陛下,既议科举,何不邀礼部尚书温大雅共襄盛举?毕竟,科举之事,礼部最为熟稔,温尚书定能为此增添不少真知灼见。”
李世民闻言,轻轻摇了摇头,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未来。“魏卿所言极是,然朕今日之意,并非单纯复议科举,而是欲借此契机,探索一种前所未有的选才之道。温尚书之专,朕深知之,但朕更欲听听诸卿不同领域的见解,集思广益,方能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加适合我大唐之科举新制。”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炸开了锅。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世民此举,乃是意在打破常规,寻求突破,以科举为杠杆,撬动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而这,或许正是历史赋予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荣耀。在那群汇聚了帝国精英的殿堂之中,关于科举重启的密议悄然铺开,犹如春风未至前的湖面,表面平静,暗流涌动。李世民的一席话,如同投入湖心的一粒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尔等围炉共商科举大事,此乃国家根本,非等闲之辈可轻易涉足。”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穿透了每个人的心田。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若论此事之复杂,需十余人共议,我必先召黄门侍郎王珪相伴左右。”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仿佛突然间揭开了重重迷雾的一角。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度: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风起云涌?莫非今日所议,非比寻常,乃是一场牵动朝野的变革前奏?礼部尚书温大雅,这位向来以德高望重著称的元老,今日却缺席了这场至关重要的会议,这不寻常之举,如同晴空中的一片阴云,引人遐想。
温大雅,一个名字里便蕴含着温文尔雅与学识渊博的人物,他行事稳健,不结党营私,是朝野公认的清流。他的缺席,显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问题,那么,这背后的深意何在?众人的思绪如同被春风搅动的柳絮,纷纷扬扬,难以落定。
而李世民特意提及的黄门侍郎王珪,这位日常伴驾左右的智者,不仅是他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更是朝堂中的一股清流。他的出现与否,在寻常政务讨论中或许无足轻重,但今日李世民却特意点明,这其中的微妙之处,不得不让人深思。
殿内一时静谧,只余下众人心中翻涌的思绪和偶尔碰杯的轻微声响。每个人的心中都在默默盘算,这场关于科举的讨论,究竟会如何改写大唐的未来?难道,真如某些人心中暗自猜测的那样,一场与世家门阀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王珪这个名字,在此刻被赋予了更多重的含义。他不仅仅是黄门侍郎,更是这场变革中可能的关键人物。众人虽未敢言明,但心中那份对于未知的期待与不安,已悄然蔓延开来。
此刻的大唐,正如那即将破晓的夜空,星辰渐隐,曙光初现。而科举的重启,无疑将是这曙光中最耀眼的一束光,照亮大唐的未来之路。在那金碧辉煌的朝堂深处,一场前所未有的谜团悄然弥漫,即便是长孙顺德这等稍居外围的智囊,也如同迷雾中的航者,失去了方向感。更不用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这两位皇帝心腹中的心腹,此刻也是眉头紧锁,面面相觑,仿佛置身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梦境,找不到出口。
大殿之内,空气仿佛凝固,每位大臣的脸上都写满了不解与困惑,他们相互交换着眼神,最终,所有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那位黑面如铁、眼神锐利的魏征身上。在这关键时刻,唯有他,敢于逆流而上,揭开这层层迷雾。
魏征,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尚书左丞守秘书监,面对同僚们无声的求助,心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也只能苦笑接受。他轻轻挑眉,心中暗叹,这又是一场硬仗。但转念一想,自己早已习惯了在刀尖上跳舞,多一次又何妨?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故意让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仿佛是在为接下来的提问铺垫。“陛下,微臣斗胆一问,黄门侍郎王珪为何缺席此次会议?莫非此事与陛下今日召集我等所议之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世民闻言,目光深邃地望向魏征,心中暗自赞许其勇气与敏锐。他缓缓靠在龙椅上,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王珪并无过错,只是他姓王,且是太原王氏之后。这便是他不宜参与今日讨论的原因。”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霹雳,震得在场众人心中一颤。太原王氏,那可是中原五姓七望中的佼佼者,其影响力根深蒂固,遍布朝野。李世民此言,无异于向整个世家阶层宣战,其背后的深意,让人不寒而栗。
“太原王氏的王!”这六个字,在每个人的心头回响,如同重锤敲击,让人瞬间清醒。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既有震惊也有期待,他们意识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或许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如此简单而又直接——一个姓氏,一个家族,一场关于权力与利益的深刻较量。
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正以他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宣告:无论你是何等显赫的世家,在皇权面前,都需俯首称臣。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正是那位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魏征,以及他身后,那些即将被历史洪流席卷的世家大族。在那座古老而庄严的宫廷深处,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秘密篇章,那是一个自两汉风云中悄然萌芽,历经朝代更迭,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古老家族传说。今日,这历史的尘埃被一位帝王轻轻拂去,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整个朝堂为之震颤。
陛下的一语,如同古老森林中回荡的晨钟暮鼓,穿透了岁月的屏障,直击每个人的心房:“提及此家族,实为敏感之至。今日聚此,莫非真乃与世家风云再起之议?”此言一出,犹如春风过隙,却让屋内气氛骤降至冰点,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如同风起云涌,思绪万千。
长孙无忌,这位坐于左首之尊的智者,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的光芒。他回想起踏入书房前的那一刻,特意放慢了脚步,细细观察着每一位同行的面容,那份莫名的熟悉感,此刻终于有了答案——今日被召见的,皆是关陇大地的根深叶茂之族,或是天子身旁最可信赖的心腹重臣。原来,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对手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雨,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
正当长孙无忌沉浸在自己的推理中时,房玄龄,那位向来以急智著称的谋士,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欲为同僚王珪争辩:“陛下,王侍郎虽出身太原王氏,但其……”话音未落,李世民已抬手制止,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房卿之意,朕已了然于胸。王珪之忠,朕心甚慰,其人品才德,朕从不置疑。”李世民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今日所议,关乎大唐未来,与世家之博弈,非比寻常。王珪身为王氏一族,即便他心向大唐,誓死效忠,然知悉此等机密,难保不生变数。试想,若有一日,机密外泄,朕之布局,恐将功亏一篑。”
言毕,整个书房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李世民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字字千钧,让人心生敬畏。在座众人无不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朝会议事,而是帝王与世家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序幕的缓缓拉开。
李世民的话,如同惊雷炸响,让人心惊胆战,却也激起了每个人心中的斗志与忠诚。他们知道,从此刻起,他们将肩并肩,共同守护这个帝国的安宁与辉煌,即便前路荆棘密布,也要一往无前。在宁静的晨曦中,大唐如同一位沉睡多年的巨人,如今却隐隐有觉醒的征兆,似乎正酝酿着一场颠覆传统秩序的风暴。这不仅仅是对世家的挑战,更是对古老规则的公然宣战。如果说,过去的日子是湖面上的静谧倒影,那么现在,这片湖即将被一场无形的巨浪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