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深知自己并非被外界捧得那么无可挑剔,尽管被誉为唐军神话,但实际上,进步空间仍然巨大,要达到真正的完美,还需不断精进。
多经历的战事中,也曾品尝失败,若为真正的军事天才,当是每战必捷、无往不利。然而,急于寻找与自己水平相当者切磋,李静却发现整个大唐,比他更懂战术布阵的仅皇帝李世民。问题是,总不能随便找皇帝讨论军事吧,陛下日理万机,不会闲到频繁陪他探讨这个问题。为此,李静内心一直倍感焦虑。
直到王兄弟这样的存在出现,他的期盼终于有了可能。如果像程咬金所述,此人水平与他不分伯仲,甚至更胜一筹,那无疑令人振奋。李静对他的钓凯子伎俩全然不知情,反而将这位兄弟视为了爱国的行动派。
于是王辰拍拍李静的肩膀:“如果你真有志于从军卫国,大唐战局之事我略有所知。”
李静眼睛立时亮起来,确认这位王兄弟确实对唐与突厥的形势有自己的见解,他还明确给出了时日——最早三月,最长半年。这意味着王兄弟认为唐朝出征突厥的契机即将来临,时间已经锁定。
立刻,李静凑近一些,满面不解道:“我游历江湖,四海结交朋友,情报还算丰富。之前就听说过朝廷有计划对突厥开战,只是一年前的事情,之后不知道何故又搁置了。”
王辰打量李静,颇有些诧异:“侠客兄消息果然通达,确有其事,数月前朝廷的确策划攻北方突厥,只是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暴雪。”
“若进军,军队将无法行进,不仅耽误时机,还会损耗颇重。加之当时河东道地区又遭遇罕见旱灾,内外困难重重,对北方的征战便取消了。”
李静豁然开朗,问道:“如此说来,按照王兄弟你的预计,大唐半年内重启征伐突厥的军事行动,岂非半年后有机会大举反攻?”
这一点是李静想要深入探讨的。讨伐突厥不可能盲目行动,必须精心布局。这乃关乎存亡的大决战,务必找好机会,贸然上阵,说不定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李静看,王兄弟的想法值得倾听,一旦两人的判断吻合,便可以视作朝廷决策了。王辰也对此产生兴趣,谈及此事无所避讳,就着酒,手指于桌上划拉示意。
“其实早在数月前,朝廷计划北征,并非一时兴起,而抓住了一生难遇的机会。”
“北方突厥的两大势力——大可汗颉利与小可汗突利是叔侄。大可汗掌握着大部分兵力和牧群,小可汗则相对逊色。”
“因王位争夺,二人关系恶化。叔侄间的指令,突利多不理会。”
“而且颉利经常利用手腕压榨突利,两者的嫌隙因此日益加深。”
“前些月北方罕见的暴雪,造成严重灾患,半个月里就有数十万头牛羊死去。”
“在这种损失下,总要有挽回之举吧?”
...
王辰说到这里略停,一旁的李静自然接下话茬:“对颉利这位突厥霸主来说,最快的弥补牛羊损失、减轻打击的策略就是从小可汗那儿下手。”
王辰随即点头,竖起拇指:“分析得完全正确,李兄果真有这方面的慧眼。情况就如你想的那样。”
“颉利向突利索要大批牛羊来弥补部落损失,然而,暴雪造成的破坏遍及所有部落,突利亦损失惨重。”
“在这种生死边缘挣扎,还要供上贡品,突利怎能容忍如此欺压。”
“因此,他决意向大唐求助,希望大唐出兵帮助抑制颉利的扩张。”
“这就是绝佳的战略节点。出兵理由正当,且能找到突破口。”
“有了突利作为内应,在草原上的配合之下,收复突厥大部分区域指日可待。”
阐述完原委,王辰轻轻抿一口酒,李静在旁感叹摇头。
“惋惜啊,实在是太可惜。”
“如果那时河东道没有干旱,即使有大雪,也可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