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军事改革

命他们加固并增设城防,尤其在战略要地加修双城墙,乃至多道城墙,进一步加固城防,增强军事防御和抗衡能力。

与此同时,他全面整顿军纪,规范镇守体系。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他与各级军官详细讨论练兵细则,改进训练项目,加强对士兵的训练。

不仅如此,他又向皇帝提出屯田制,

“圣上,我们可以招募农民在边防地区开垦新田,为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可以对他们进行免服兵役和徭役。

此外,还能让边防士兵,戍卫与垦耕并顾。

军屯和民吞并行,这样能解决边境守备军队的物质需求。

长途运输粮草的困扰也将迎刃而解,确保我军粮草充足,占据军事上的主动。”

“这个方法确实能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皇帝把双手背在身后,“粮草供应充足及时,将会在军事上占优。”

“是的,圣上,我们还能募集流民参与其中,把他们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农具等,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按比例分成。

既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又为国家增添了新的劳动力,一举两得。”

“建议是好,但这政策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先在一处边境试行,若是效果达到预期,再往其他边防处实施。”

“臣亦是此意,可以先试试西南域,若成功实施,那么这会是应对夏丘之患的有力措施之一。”

最终,皇帝一锤定音:“好,那就按照容爱卿的意思,在西南域试行屯田制!”

十月底,武举会试在京城举行,皇帝作为主考官,亲临现场。

这是武举推行的第一年,皇帝为鼓励武举的参与人士,就不偷懒了。

容铮则是副考官,参与评判,另外萧南凯与其他两名将军一同监考。

皇帝不懂武,他只是挂个名头,所以实际评判是四名。

武举目前只有四场考试,县、府、省城,最后是京城的会试,在会试会点出武状元,这是为了快速选出人才,同时也能及早发现武举制度的不足,赶紧纠正和细化。

若是像科举那样复杂,三年才能完成一轮,那不利于及时优化。

这其实有点类似现代工程的“敏捷”思维模式。

快速试错,快速纠偏,快速迭代!

容铮在推行武举计划时,深谙此道,故而大胆删减冗余细节,将选拔周期压缩至一年之内,确保人才选拔的高效与灵活。

会试的选拔在黄昏时结束,选出了前三名。

皇帝钦点武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便离开考场。

至于后续的封赏大典,自有礼部的人来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