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绝地反击”项目(2/5)

数天后。

有为公司创始人——华先生;轮值董事长庚懂;电子业务李总;有为公司芯片计师、华科院士——何祥彬;芯片业务技术主管麦克伯格……

总计20多人,直接包机前往上沪。

直接来到复大实验室这边。

20多人的研究团队,看着复大实验室以及「睿安科技」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各自忙碌着。

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非常的激动、甚至是兴奋。

这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

“这个专利似乎没有申请,标注出来,然后让专利申请小组去完成!”

“这个专利做一些补充,还可以横向研究,拓展一下,榨干每一份可能存在的可能性,都把专利申请了……”

“这时候申请的专利越多、越是详细,越是能保证我们在这个领域内的地位!”

“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

“论文差不多了,按照徐睿老大的意思,直接投稿给《国家科学》!”

为什么不投稿给《自然》或者是《科学》?

可能是因为任性吧!

不过,早在前年,米国国家科学基金,就统计并会发布报告:华夏期刊是全球科学出版物,总量最多的国家。

嗯……数量多,但是顶尖的期刊还是比较少。

影响因子超过20的……屈指可数。

也就今年才出现一个。

哪怕是医学类的期刊,因为今年特殊时间影响,华夏控制的最好,出现了很多大量、优秀的论文。

影响因子依旧没超过20。

提升比去年超过150%!

《国家科学》算是国内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影响因子在17左右。

第一名是上沪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期刊,主要收录医学方面的论文。

徐睿研究出来的新材料发给《国家科学》这个中和性质的期刊最好。

论文方面就不用徐睿担心了,「零号」记录所有试验数据和内容,已经整理得差不多,直接发给《国家科学》就行。

这种新材料,被命名为:睿碳晶材料。

徐睿原本想命名为:碳墨烯?

被大家否决,感觉这个和石墨烯太像。

甚至有人觉得,用徐睿名字来命名?

大部分新的发现,无论是一种现象、或者是新的材料、理论、模型、猜想等等……都是用人的名字来命名。

新材料叫“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