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成长中

我来自天朝 但丁的手 2355 字 8个月前

赛尚阿听闻事件原委,立时又给这些人每人赏了三十大板,又复轰出帐外,同时给兵部及这些人各地所属本籍部队写信,直接彻底购销了这些人的官职职务。

经此一弄,北路各将心下肃然,军容为之一新。

向荣接下来又每日亲自督率各部士卒死命操练,操演各种进攻防守队列,又奖励各部作战勇敢者及训练认真者数十名,发放官职与赏银,士气复振。

到此,向荣始觉得自己有了一战之资。

故而今日定下移营之举,意图复战。

定下了决议,向荣带领诸将离开了前线,回营准备移营事宜。

一些清军将领却心里惧怕,上垄过于靠近太平军营寨,他们实在是不敢如此大咧咧地搬营,不敢明弗向荣之意,转而暗中去求以前的指挥翼长姚莹。

姚莹则担心移营后,会被太平军抄了后路,甚至会有小股“残匪”窜出古排北上,威胁桂林省城。

却不敢去与向荣谈论此事,唯恐向荣气势正盛。与自己反闹出事儿来,急忙第二天着急忙慌的赶往阳朔大营,希望让赛尚阿能阻止他。

……

城里夏诚与吴公九二人设计着关于后营罗三炮与焦亮等处理办法。

吴公九觉得现在就可以下手了,夏诚却不以为然,他更想的是杀人诛心。

现在他们是闹不了事儿的,都在城里,太平军的城池大本营内是翻不起浪的,只有在出城作战时,罗三炮他们才会发作。

现在处理他们,到底是自己手下,这一个个领导就在眼前。有道是屎拉裤裆里,也粘自己一屁股黄。

出了城处理起来天高皇帝远,打仗过程中就是自己犯了错,这些头头们处理自己起来估计也要先考虑一二才行。

夏诚估摸着自己被派出城打仗的时间,如今后勤补给多半补全,估计也要到自己轮替外围作战的其他一部了。

作者的话:“很感谢诸君的不离不弃,千言万语无以表达,我毕竟自己也要生活工作,现在更新估计各位想骂,但毕竟我也是红尘中人,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我会一直写下去,不为别的,起码要将那个风云激变时代写出来。

中国历史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中国历来不缺人才,反而清末人才倍出,曾左胡李,严复、张之洞、……。

说明这个帝国从来不缺乏人才,但他何则已走向衰亡呢?

清朝我一向不喜欢,因为他是故意的让人愚昧与阻拦人类文明的本身进步,摧毁文化与思想,故意搞民族矛盾,将整个满族利益化的压在汉族人头上,以使满汉强烈对立,进而使整个满族自觉地团结在爱新觉罗家族一家周围。

这种殖民地式的统治无论多久,满清始终在老百姓眼里是外来王朝,因为你明显跟我们不一样。

清朝入关,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文化大倒退,因为他还处在奴隶部落制度阶段,然后满清拼命的毁书,就是为了维持这种部落奴隶混合体系,最终害人害己。

如果他像北魏一样处理民族矛盾,主动适应文明变化,我想最差也不会一人高呼,万人推墙,瞬间崩塌。

最终连个维护他的人都没有,只好找日本人认爹。

最后分享一位明末的著名英雄,此人当过农民、匪、官军、王爷,差点掀了大清的盘,最终死于国外,死不降清,他并非忠于明王室,我想更多的而是忠于自己的历史文明。

后人有诗赞之:最怜日暮途穷后,尤有挥戈李晋王。

分享一下最激荡人心、最出威风、且感动的一慕。

衡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