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路,车里四人都没有再提换房的事。
直到中途的休息点,于樱找到叶沐,说了句:“昨天的提议是我欠考虑,我们的事的确不该牵扯别人,抱歉啊小沐。”
叶沐连忙摇头:“不用抱歉,我们也没介意,都过去啦。”
于樱笑了笑,又跟叶沐聊了会儿别的。
午休时,几个女队员凑在一起聊天,叶沐也在,但她不怎么搭碴儿,就安静地坐在一旁。
她和其他队员还不算熟悉,只知道除了沈之越的导演身份,和她的画廊老板身份,这里还有自媒体人、策划人,还有厨师、医生、律师、会计师。
哦,其中一名女队员还是油画家。
因为是圈内人,叶沐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对方名叫苏嘉,这名字叶沐有点印象,按照他们画廊的商业定位,苏嘉属于那种如果好好培养可以达到中上游的水平,当然距离她母亲沈韵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叶之鸣这几年就总在感叹,年轻时以为以后还能挖掘出十个八个沈韵,没想到半辈子干下来,才发现沈韵这样的有多稀缺。
至于苏嘉,在她得知叶沐也来自艺术品行业之后,对她就多了几分热情。
只不过苏嘉并不知道叶沐的具体背景,叶沐自我介绍的时候也很低调,连自家画廊的名字都没提,只说在做艺术品经纪。
每次露营或者去女洗手间洗漱时,苏嘉和叶沐都会就势聊两句行内话题。
而这次午休,叶沐和苏嘉才算有了进一步了解。
苏嘉得知叶沐和她并不在一个城市,心里的戒心又放下些,话题也比之前更深入。
其实叶沐明白她的心里,和陌生人说心里话会更没有负担,因为若告诉熟人,熟人会告诉其他熟人,很快就会在小圈子里传开了。
而且叶沐还告诉苏嘉,她现在主要负责经营雕塑师。
别看雕刻圈和绘画圈都属于艺术品行业,但圈子之间是有隔层的,这就像传统文学圈和网文圈的距离一样。
哪怕就是雕刻圈,也会细分,比如做石膏像的族群,做寿山石的族群,木雕族群,绘画这边也有油画圈、国画圈等等。
其实在叶沐加入团队之后,这里的所有队员都对她和沈之越的关系产生过好奇,尤其是听说他们中间还分开了几年。
苏嘉也不例外,聊着聊着就问了两句。
叶沐自觉没什么可遮掩的,便提到以前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时候,和广告导演出身的沈之越有了正式接触。
没想到这话却勾起苏嘉的一些思绪,苏嘉神色一转,叹了口气,状态瞬间就和刚才不同了。
叶沐知道,此处一定有故事。
只是她还不知道该怎么问。
半晌过去,苏嘉忽然说:“你们的背景和关系都还算平等,职业上还有共同话题,相处起来应该没有压力吧。”
叶沐摇头:“是没有。”
苏嘉笑了下,问:“想听听我的故事么?”
这么直接?
叶沐眨了眨眼,接道:“呃,如果你愿意分享的话。”
很显然,苏嘉是将她当做临时垃圾桶了。
苏嘉很快说道,其实她这次出来是因为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她的理性虽然决定放下了,但感性方面还做不到一刀切,就想出来看看广阔的天地,希望心情也能疏阔些。
至于那段感情,开始时,就是一位新锐女油画家,和一位热爱文学和绘画的年轻总裁的浪漫爱情故事。
年轻总裁觉得她的气质,是萧红和三毛的结合体,自由潇洒,无拘无束。她也觉得年轻总裁没有固有印象中的铜臭味,虽然整日争名逐利,却还是留下一点空间用文学和艺术来洗涤灵魂。
恋爱初期,他们都是热情的,感情升温也很迅速,几乎要将两人的头脑烧昏。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他们可以在精神上一时的逃避,却不可能永远的“流浪”。
肚子饿了会叫,精神世界再满足也抵挡不住物质需求的介入,最终还是要“吃饭”。
矛盾开始于年轻总裁提议结婚。
苏嘉原本很开心,直到她接触到他的家人,具体说是家庭背景,她才发现原来在他们之间,除了爱情之外,其他东西没有一点相容。
听到这里,叶沐不自觉地想到了母亲沈韵。
严格来说,沈韵和萧权也有身份背景的差异,萧权也算是总裁阶级,沈韵是著名油画家,但似乎他们之间没有强烈的冲突矛盾。
叶沐忍不住问:“是他的家庭让你感到束缚了是么?”
苏嘉点头:“只是接触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要窒息了。”
他家里的意思是,等结婚后希望她不要再以画画为职业,偶尔消遣下还可以,但油彩毕竟伤身,最好还是先养养身体,专心在传宗接代上。
而这些建议,年轻总裁也没有提出任何反对。
他不反对,就是认同。
苏嘉便疑惑了,你喜欢的不就是现在这个我么,那你为什么要“改造”我,把我变成另外一个模样呢?那样一个“我”,你不再喜欢,我也不再认识,那还是我么?
苏嘉迷茫了一段时间,也试图想过,如果不画画,她还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那是她吃饭谋生的工具,也是她的精神寄托。
若是把画笔拿走了,她就成了废人。
苏嘉说:“小时候看童话故事和爱情电影,很多都是什么穷姑娘嫁给王子,打破阶级,大团圆结局。现在想想真的讽刺,嫁过去以后呢?爱情是可以拉近不同阶级的距离,但它能打破阶级思维吗?只要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对等,我就没有话语权,以后什么都得听他的……我感觉,他就是要没收我的赚钱工具,让我吃穿都靠着他,才好彻底控制我。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尊重我。”
叶沐听过一句话,一个男人只要能做到尊重女人,就已经打败百分之九十的男人了。
但她没接话,还因此想到她和萧固。
她到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她选择点到为止的原因,也是因为利益和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