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 三章合一

大国崛起1980 大江流 3638 字 10个月前

虽然现在他们进不去美国,可不代表以后不去。

许如意笑着说:“那就让他们宣传,适当的话,咱们也可以帮忙增加一下曝光,别让热度凉下来。而且趁机往其他国家转发,这消息来源可更让人相信了。”

齐丰应了一声:“好!”

许如意倒是没想到,在八十年代,她还会面临两个国家的媒体宣传狂潮。

夏国这边人民报的专访,直接将燎原机床厂参加国际机床展并取得了好成绩的消息,传到了全国各地,无论是机床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知道了在南河省有这样一个工厂,居然不但能够在广交会上赚外汇,还能去外国赚他们的钱!

这年头外汇异常重要,所以燎原厂这种跑出去的做法,赢得了不少喝彩。

他们厂不但接到了很多的贺信、电话,甚至还收到了不少机床厂和其他厂子的来电,说是想要来参观学习,也想出去赚外汇。

这在八十年代可是非常流行的做法,而且还能增进相互之间的联系,许如意就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关

于国外展会的资料拿了出来,还让出国的同志各自写了一篇所见所想,汇在一起,如果来参观学习就当是课本了,如果不来,也会免费邮寄赠送,让大家看看,国外的展览是什么样。

倒是得到了不少厂子的称赞。

如果说人民报在大面积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是扬名,那么179家报刊刊登的那一篇《机床升级改造的意义》,则是真正的在基层范围内,引起了注意和共鸣。

虽然在国外,数控机床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国内,也有了不少的研究和落地,但其实在基层很多人对于数控、数显还是陌生的。

尤其是,这个行业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数控和数显一看就是很高大上的设备,还带着显示器,大家一听第一反应就是,我们手工就挺好,这东西肯定又贵又难操作,没这个必要。

而在这篇文章中,许如意就像是个幼儿园的老师,从数控和数显的定义区别入手,几乎是将这门技术揉碎了讲给大家,这是什么原理,比之人工操作有什么样的优势。

当然,最重要的是成本,许如意直接将改造的成本和利润完全算了出来给大家看,譬如一台立车装上两座数显,在国内的价格是7000元。这一年就可以新增1140工时,按着正常的工时价格来计算,一年可以多产生12000元的利润。不到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况且,不仅仅是多赚钱了,数显装置还可以提高加工质量和精度,减少辅助工时,这又是一笔隐形的财富。

比之大家偶尔能接触到的专业期刊,这篇文章真的是太详细了,就像是各家的技术员和会计合在一起,跟你在这儿掰扯,这东西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装上有啥好处,这下可都能看懂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普及性文章,如果是发在了机床报这样的全国媒体上,其实效果不会特别好,一方面是常年订阅这些报纸的人员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另一方面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人,其实拿不到这些报刊的。

否则的话,为什么许如意当初拿着老师的过期杂志,居然还能卖出去几十块钱?还是获取知识渠道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放在这179家期刊上,就不是问题了。

他们不是厂办就是学校办,大部分都是内刊性质,这样反倒是有个好处,能切切实实的让这部分基层厂子都看到这篇文章,从而了解改造升级需要付出多少,又会得到多少。

更何况,又因为不带有盈利性质,所以一些在大刊上不能写的内容,在这里面也都是可以写出来的,譬如许如意还写道:他们提倡升级改造就是想要提高国内各厂的效率和利润,燎原机床厂会根据各厂的情况作出详细的分析,这里面还包括需要投入多少,多长时间收回成本,利润能提高多少,满意了,才签合同。

这些可爱的主编们,居然都没有给她去掉,而这一条,也是让很多厂子动心的原因——谁家也不富裕,能够实打实地知道,自己不会亏本还能赚钱,明明白白地签合同,这才能放心改造啊。

所以,文章在这179家报刊一发表,回来后就没事干的张元他们,终于也忙活起来了。

倒是美国那边,齐丰经常会给许如意打电话报告一下进程,震惊体既然能够脱颖而出,的确是有优势的,它可以在短短的标题内,制造最大的悬念吸引人看下去,所以即便有人抨击这样的题目一点都不文雅,可在美国也迅速的流传开来。

用齐丰的话说:“简直到处都能看见。下燎原厂的资料,整理一下夏国合作企业的资料。”

入江友听到了吩咐后,第一站就是跟《机械日报》来谈判,要求他们不再接受采访,这是为了从源头断绝,只可惜的是这家报纸简直丧心病狂,居然狮子大开口要了一笔匪夷所思的费用。如果是平日,他们根本不会答应的,但此时,入江友只能应了下来。

他以为一切都会顺利,不过是多出点钱而已,但显然这才是最顺利的一步。

随后这件事的发酵,就不受控制起来,溯源的文章到处发,非但如此,还有了不少日本威胁论的论调出现——他们将日本的汽车机床当做了洪水猛兽,认为如果任由他们肆意发展,美国的工业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的工人即将失业,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隐患!

而且,社会上关于反对日本机床进口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此时此刻,去花钱要求各个报纸不在进行转发,根本就没有用了。

因为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愤怒。

他们已经不需要再看震惊体是哪里来的,他们只需要听——周围的人,电视上的人在告诉他们,日本人抢走了他们的利润,抢走了他们的饭碗,不能在这样下去了。

很快就有了风声:美国似乎在考虑,对进口机床限额,日本是对美机床最大的出国口,这不就是限制他们吗?

川田祥太接到消息的当天,就飞到了美国,试图去左右这条政策的下达,但显然,对于一场很可能形成危机来说,一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了。

他在一名官员的办公室里等了许久,最终也没有见到人,由此,他可以确定,这个政策肯定会下达。

出来的时候,川田祥太都觉得不可思议:谁能想到,对日本机床行业,对长崎机床厂至关重要的一个政策,起因居然是国际机床展上的一次小摩擦?一个跟笑话一样的文章标题?这太匪夷所思了,他想不通怎么会如此呢?

车子停在门口,出来后他就想上车,恰好听到了路边两个正在玩滑板的年轻人的对话:

“你知道震惊体怎么来的吗?”

“好像是两个机床厂起冲突的一个八卦新闻。我觉得日本的那个太过分了,质量不如对方,销售也不如对方,就用了阴招。我不喜欢他们。”

川田祥太身体晃了晃:什么叫质量和销售都不如对方?长崎机床厂怎么可能和燎原机床厂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