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在被树枝蹭到,被徒弟们提议下来步行时,唐三藏只冷笑:“你们犯了此等大错,却只想一味逃避。照贫僧说,既然做了错事,就该承担,而不应该像个缩头乌龟,只想一逃了之。”

说完,唐三藏便下了马,坐在一旁的木桩上念经,不愿意再走。

唐三藏原以为自己的徒弟们都已经学着向善,懂得礼义廉耻,没想到他们背着自己闯了天大的祸。

要不是唐三藏坚定本心,现在恐怕已经脱去袈裟,选择回大唐了。毕竟他这三个徒弟,已经将他的名声全毁了。

养不教,父之过,他这师父也是父,徒弟们不学好,世人只会怪在他唐三藏头上。

在此刻的唐三藏眼中,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是不堪教化的典型存在。

孙悟空跟着他两年,杀了盗匪后两人也说过佛道两教道义间的区别。可孙悟空依旧一言不合就将别人的宝树撅了根,脾气大直脑筋还不给人留余地。

猪八戒脾气没孙悟空大,恶劣程度却和孙悟空并列。他转世投身为猪胎,往日就重口腹之欲,一饿就喊馋。

到了五庄观,为了满足自己的馋意,居然选择唆使一根筋的孙悟空实施偷盗行为。事情被主人家发现后却不肯承认,还是真正出手的孙悟空将事情揽下后,才支支吾吾交代自己干的好事。

真要说,猪八戒的教唆行为是整件事情中最严重的。脑子直还可以教,心肠本就坏,想占小便宜可掰不回来。

唐三藏越想越气,不想听徒弟们哀求道歉的他把眼睛闭了起来,念经的声音也变响,以此来抵抗耳旁的嘈杂声。

镇元大仙和通天在上面看得一清二楚,虽然唐三藏心里的话他们无从得知,但他们都看出了唐三藏的坚持。

镇元大仙满意点头:“不愧为金蝉子转世,这性格和之前的他没有任何区别。”

镇元大仙夸奖了几句又叹了口气:“可惜灵山总觉得金蝉子过于执拗认死理,和灵山道义有歧义,从而安排金蝉子转世,不然他肯定能走出自己的道。”

“曾经走出自己的道容易,现在难度已经和开天差不了多少。过刚易折,灵山在这点上也是为了他好。”通天随口说到,他眼神死死盯着唐三藏,像是在看什么有趣的事情。

在《西游记》中,唐三藏应该是个懦弱的人,三个徒弟只是提议,他便跟着徒弟逃跑。哪像底下这位,说什么也不愿意走,更书里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你一起不是总说万事万物都有一线生机,怎么这下不念叨了。”镇元大仙觉得这不是通天应该有的风格,“封神之战对你的影响难道有这么大?”

“一线生机只是生机,可不是成圣的道。天下圣人已定,天道会掐死其他的可能,无论多么弱小。”通天是圣人,和镇元大仙不同,他知道别的内幕。

除非……通天心想,也不是没可能,只是这个可能太过弱小,通天不知道能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