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第 31 章 扑过去

裴钺唇角微不可见弯了弯,将褂子脱下,又重新将龙袍裹在身上,慢条斯理系着,

“虽是小了些,我穿着倒是极为舒适,筠筠手艺这么好,以后我的衣裳都由筠筠来做如何?”

他的龙袍必须御用监定制,能让舒筠做的无非是内里的衣裳。

舒筠却不知自己被坑了,问,“您还需要什么?”

裴钺念了一堆。

舒筠听到最后面颊烧透,“其他的我可以做,但最后两项,我...我...”舒筠再三咬牙,不愿意看到裴钺得寸进尺,恨道,“我不做。”

裴钺将龙袍穿好,慢慢踱步至她身后,语调儿倒是自在,

“成,那朕就让旁人做。”

舒筠脊背登时一紧,让旁的女子替裴钺做内里的小衣?

她胸口涌上一股酸气,

“以往是何人替陛下缝制?”

裴钺怕舒筠误会,解释道,“我母亲留下的一位老嬷嬷,如今替我看着乾坤二宫。”

舒筠心里稍稍舒坦些,耳发垂在双鬓也顾不上料理,仿佛这样可以遮掩羞涩的情//态,默了片刻,还是狠心道,

“那以后还是让嬷嬷做。”

裴钺不做声了。

他人就站在她身后,连呼吸都灼着她后颈,可就是不肯答应。

舒筠闭了闭眼,合着他就是想欺负她。

回想他方才说的那番话,仿佛无人真心疼爱他,舒筠脑一热,“做就做。”

她一鼓作气扭头,艰难地仰视面前的挺拔男子,恍惚想到什么,人跟被击了一下似的,然后懵然往他腰间睃了一眼,

一件褂子尺寸相差那么多,那胯//裤呢?

又回想裴钺所说量一量,试一试的话,舒筠脑海已成了一团浆糊。

裴钺仿佛猜到她所想,眼神分明,直白地给了她答案。

于是舒筠联想起飞檐亭,羞愤地冲了出去,头也不回离开了奉天殿。

裴钺的好心情并未持续多久,夜里刘奎带来一个消息,

“陛下,李相着了风寒,病了三日不起,这几日朝臣日日奔往相府,中书省政务耽搁不少,您看,该怎么办?”

事实上李辙生病的消息,裴钺早就知晓,准他修养几日,不成想朝臣离不开李辙,李辙即便在病榻上也在打理政务,虽是如此,多少比不得在中书省方便,一来二去,朝务耽搁,李辙的病情也不见好。

裴钺思忖片刻,语气平静,“不急,就让他们去。”

又三日过去,中书省政务堆积愈多,而李辙不堪其扰,病情反而越重,联想近来四处的风声,朝臣围堵相府,皇帝却视而不见,李辙生出一个念头,他想试一试裴钺的胸怀。

在李辙这样的老臣眼里,裴钺年纪还轻,即便有几分能耐,这个江山犹然是他们这些老臣给扛下来的,他就不信裴钺离得开他,于是李辙上书乞骸骨。

这封折子递去司礼监,众臣也司空见惯,自太上皇当政以来,时不时有朝臣乞骸骨,以试探自个儿在帝王心中的地位,太上皇夺回所请,再宽慰一番,以示恩宠,这叫以退为进。

但裴钺不按常理出牌,他准了李辙所请。

朝中掀起一阵悍然大波。

李辙躺在病床上差点一口血喷出来,然而紧接着年轻的帝王手段老辣,他下旨将皇妹十公主赐婚给李辙的幼子,在通州赏赐李辙一栋极为奢华的园林,供他老人家颐养天年,又加封李辙为太子太保,明升暗降。

这一招,打李辙一个措手不及。

他召集几个儿子孙子并心腹幕僚商议应对之策。

其中一幕僚建议道,

“李相勿忧,陛下回京还不到一年光景,政务方面他压根不熟,虽然朝中还有右相顾云生,可顾云生此人只会阿谀奉承,没多少真才实干,中书省左丞右丞均是您的人,您即便不在朝,依然牢牢把控中枢。”

这位幕僚所料不差,皇帝紧接着顺势提拔顾云生为左相,将此前的左丞齐铮擢升右相,齐铮是李辙的门生,是他一手提拔出来的心腹,听到齐铮位居右相,李辙心又宽了下来。

果不其然,堪堪三日,中书省乱象横生,顾云生几无主见,大事听皇帝拿主意,小事和政务全部交给齐铮。

而齐铮呢,一日都要往李府跑上三趟,李辙人虽不在朝廷,却遥遥把控着朝局。

刘奎将形势禀报给皇帝,裴钺悠悠在御书房捧着那件褂子欣赏,“不急,朕心里有数。”

“让你查得那件事如何了?”

刘奎连忙将准备好的一系列奏折文书递上去,摆在御案,

“哎哟,可叫老奴好找,愣是费了不少功夫分别在吏部,都察院与司礼监才寻到这么一些,您瞧瞧。”

裴钺将褂子小心搁下,重新回到御案,案上堆积不少贺表,请功折,请罪折,还有述职文书,裴钺挑着几篇翻阅。

刘奎在一旁与他唠叨,

“这位苏县令是甲午年的恩科,当时是进士末名,他在朝中没有倚仗,即便姐夫任国子监司业,可司业又能走得了什么门路,观政结束后便被打发去了穷乡僻壤,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他从推官升至县令...”

话未说完,只听得裴钺称赞道,“哟,这位苏县令文才极好,性敏思捷。”

刘奎笑着恭维道,“谁叫人家是筠姑娘的舅舅呢,文才必定是好的。”

裴钺权当没听见,继而失笑,“就是性子有些桀骜。”

“可不是。”刘奎直起腰身,指着吏部考核文书,“否则以他进士出身,早就不是一县之长,他呀,性情桀骜,眼底揉不进沙子,得罪了不少人,上头没有人肯提拔他,担心他是个刺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嗯。”裴钺颔首,正色问道,“他政绩如何?”

刘奎将吏部与都察院考核的折子一同摘出来递给他,“您瞧,天佑三年主持修堤,救数万百姓与农田于危难,天佑八年,组织官兵清剿了漓水一带的绿林土匪,天佑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