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世纪初期,机器人已躁动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母胎之中,人们含有几分不安地期待着它的诞生。他们不知道即将问世的机器人将是个宠儿还是个怪物。
针对人类社会对即将问世的机器人的不安,有名的机器人三原则给人类提供了一份保险。
1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其眼看人类将受害而袖手旁观。
2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人类命令它做出牺牲。
这三条原则给机器人社会赋予新的伦理性,并使机器人概念通俗化,更易于为人类社会所接受。
至今机器人三原则仍为机器人研究人员、设计制造厂家和用户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指导方针。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而应服务于人类,是定义机器人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这是赋予机器人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3条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机器人三原则实际上只是三条法则,是人为写进机器人的脑子里的,背后并没有任何物理支持。
任何理解机器人如何运作的人都能造出不遵从三原则的机器人,这还不算机器人自己故障的可能性。事实上随时能够举出至少3个不遵循三原则的例子。
不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都存在一个与人相处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伤害人。然而由于某些机器人设计得不够完善,在机器人使用的前期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故。
曾经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进行切割。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
某个阀门加工厂的一个工人正在调整停工状态的螺纹加工机器人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抱住工人旋转起来,造成了悲剧。
原来发生了一起家喻户晓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全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3局,机器人棋手恼羞成怒,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位国际大师击倒。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给人们使用机器人带来了心理障碍,于是有人展开了“机器人是福是祸”的讨论。
面对机器人带来的威胁,邮政和电信部门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专家认为机器人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3种:硬件系统故障、软件系统故障、电磁波干扰。
这种意外伤人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有其不完善的一面。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意外伤人事件越来越少,近几年没有再听说过类似事件的发生。
正是由于机器人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人类交给的各项任务,人们使用机器人的热情才越来越高。
关于机器人如何分类,国际上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的按功能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形态分类,有的按智能级别分类,有的按应用环境分类。
一般机器人。这里指不具有智能,只能死板地按照人们给它规定的程序工作,不管外界条件有何变化,自己都不能对程序,也就是对所做的工作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要改变机器人所做的工作,必须由人对程序做相应的改变。
智能机器人。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智能机器人定义。智能机器人根据其智能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3种。
传感型机器人。传感型机器人具有采集各种传感信息的能力,其受控于外部计算机。外部计算机处理由受控传感型机器人采集的各种信息,并根据传感型机器人本身的各种姿态和轨迹等发出控制指令,指挥传感型机器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