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吗,竟然有王老亲自把关,那我就放心了。”赵锐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这名老头,发现虽然年过六旬,但双目依然炯炯有神。
接下来赵锐又和他详细的聊了一阵,发现这老头果然有些真才实学,一些想法非常的先进,比如在工业区的北端再建一座蓄水湖。
闸门设计的也非常巧妙,和前世小水库那种通道差不多,水位达到一定程度会自动溢出,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有水泥的情况下。
赵锐明显能感觉到,这老头话里话外对水泥非常的感兴趣,甚至是惊为天人,不断的追问是谁弄出来的,对水泥的用途也比一般人见识要广得多。
“赵少保,要是今后这水泥产量足够的话,到是可以将黄河堤坝修固一下,将黄河水重新引入北方。
哎!当年金人为祸,使得黄河夺淮,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期间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几十年就会改一次道,江淮千里之地,就从未安生过,要是再不根治,必将遗祸子孙,可朝廷为了保住运河,始终采取北堵南梳的治河方略,实在让我辈忧心呀!”
老头啰里八嗦了一大堆,然后仰天叹道。
“王老这么大年纪,还惦记黄河的治理,在下也是钦佩不已,将来若有机会,在下必定将黄河重新引入北方。”
赵锐一抱拳,由衷的说道,如今的黄河可不是从渤海湾入海的,而是经徐州南下淮河入海,有时又会变道,同时从几条河流入海,可以说几百年来就没稳定过。
而黄河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抬高淮河,泗水等河流的河床,严重破坏了淮河水系,使得年年雨季,洪水泛滥成灾,一个不慎就是千里泽国。
金国和元朝统治时期,都没有能力进行治理,也不想认真的治理。
明清两代虽然有能力,却又为了维持南北枢纽大运河,担心黄河北归后,会将北段的运河淹没。
所以一直保持着黄河夺淮的局面,甚至故意为之,直到清朝末期,黄河水位暴涨,才冲破束缚,得以再次从北方入海。
北方本来就缺水,而江淮地区却雨水充沛,黄河从淮河入海怎么看,怎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