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兵!”
“铛铛铛…”
刺耳的铜锣声响起,正在冲锋的乡勇纷纷止住脚步,随即就乱做了一团,有的撞在一起摔倒在地,后排刹不住将前排冲的稀巴烂。
看得赵锐也是眉头紧皱,他理想中的撤退可不是这个样子,但他也知道,相比起进攻,两军杀在一起,想要井然有序的撤退,非常困难,才操练十多天能有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原地解散休息。”
“呜呜…”
两名乡勇赶紧拿着号角吹了起来,五百人都是纷纷累得瘫在了地上。
其实这么点人,完全可以口头下令,但未来人多了,必须要用战鼓号角和旗帜来配合传达军令。
古代通讯条件简陋,战场嘈杂,主帅想要从容指挥上万,甚至几万大军,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不好就是冲锋时,大家一窝蜂的挤在一起猛冲,撤退则变成丢盔弃甲撒丫子狂奔。
所以他才结合古今军事知识,弄出来一套属于自己的指挥体系,分别由号角,战鼓,铜锣,旗语组成。
号角战鼓铜锣,全军将士必须都要听得懂,还要能准确区分代表的含义,旗语则只需要旗手能搞明白就行。
号角一般用于行军途中和军营平常作息,有集合,紧急集合,解散休息,停止前进,加速前进,前进,开饭,睡觉,共八种号声。
战鼓和铜锣一般用于战场指挥全军,有全军防御,全军进攻,全军冲锋,全军撤退,共四种。
而像几万人的大军,只要能做到阵型不乱,并且进退有据,就已经足够了。
真正打起来,依靠的还是低级军官和中级军官的临阵指挥能力。
至于再复杂的操作,比如分兵迂回,谁进攻谁防守,骑兵出击等等,则由旗语来传递。
赵锐的设想是,几百人完全可以口头指挥,两三千人,指挥官身边配备一两名旗手。
只有上万人的大军才配备战鼓号角和专业的旗手,组成一个中军指挥体系,以便协同各部,指挥全军。
下了高台,赵锐就径直返回赵家堡,下午的训练已经不需要他再操心了。
每天也就上午来此进行一下战阵操演,让大家熟悉鼓声和号声,晚上再讲两个故事,就完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