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所部兵马四万,用邱民仰的话说,就是上下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三千,尤骁悍。再有左右辽民不下十万。如仅是撤军,自然容易,但还要撤走当地百姓,就麻烦多了。
别看吴三桂话说的很好听,他的部属多系辽东人。根本不可能丢下亲眷乡邻,自己拍屁股走路。
吴三桂不能不为他的部属们着想,因为这关系着军心士气,自然是要把宁远及其附近的百姓民众统统迁入关内。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关键的事宜。至于京城,那里的形势再是紧急,再是刻不容缓,也要放在脑后。
用兵备道张斗的话说,那就是“迁延不即行,简阅步骑”,动作是不紧不慢,待到撤离诸事完毕后,时间已是三月中旬。
崇祯帝的旨意到的时间虽然晚了,可并非是不可能的。就像当年袁崇焕驰赴燕京解后金兵之围那样,择选精锐,亲率他们兼程疾驰,也是能够及时抵达燕京的。但他仅以部分步骑先入关,他自率精兵殿后,随百姓缓缓行进,并不急于进兵。
气的张斗破口大骂,却也无可奈何。
吴三桂行动缓慢,如是为护卫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袭击,不能疾行,也不无道理。可事实并非如此。清兵去岁冬季里发起攻势,虽破了几个小城,却很快就撤军,没有占领。因为这几个小城处于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满清担心腹背受敌,宁可弃城也不派兵据守,仅对宁远保持着军事压力,时加侦探。
这次宁远军民撤离,一路上就没有受到清军的追击,而是任其离去的。
吴三桂如此做,纯粹是有意拖延时间,不愿意头铁的去撞墙,而是想让郑芝龙军先行燕京城下与大顺军一战,而后坐收渔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的实力不受大损失,又能分享“勤王”之功。
以至于人带着兵马进到山海关的时候,时间都是三月十六了。
这个时候他才收到了吴襄的最新急报,还收到了崇祯帝的手谕。
真的是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啊,他根本没有想到崇祯帝会迁都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