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亨在淮上的一连串胜利,则继续加强了楚兵精悍的形象,并最终在楚兵渡河北上以后,同时在明军、清军和北方大顺军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铁军神话。
白沟河的冰水奠定了楚兵铁军的基础,真定和深州的战事,则又将其威力扩大了许多倍。不需要今后的许多年,就在此时此刻,在冀中晋南一带,通过流民、难民之口,“李公子的仁义之兵”、“湖广虎贲”、“三楚精兵”的传闻,已然蔚为大观,在民间广为流传,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神话。
连刘芳亮这样大顺军中一等一的骁将,这时候都为李来亨建设军队的独特手腕所折服!
他用系在脖子上的战巾擦拭着盔甲上的血水,望着清军中军大阵前那一条并不多么深邃的重壕,却沉下了眼神,低声道:
“鞑子的阵地十分坚固,我们都是骑兵,恐怕不能一举摧破……”
郝摇旗却哈哈一笑,他指着顺军骑兵的后方,说:“大帅早有准备嘞!这下就让刘帅,再见识见识三楚精兵的厉害!”
在顺军重骑冲出深州城门不久以后,李来亨便时刻关注着城下的战斗情况,当他发觉清军的反扑部队被刘芳亮和郝摇旗联手驱赶回中军阵地以后,便意识到对于顺军突围部队而言,最艰巨的任务终于降临了。
对突围部队来说,野战不算艰难,艰难的是攻坚!
济尔哈朗是一位谨慎又持重的宿将,他手底下可以使用的高质量部队着实不多,所以就更加加倍重视修建阵地工事。
至少在挖掘壕沟、修建木栅栏的方面,明军的杂牌部队,和真正满洲太君的表现,应该不会有多么大的鸿沟差距。
特别是济尔哈朗所处的东虏中军阵地,更加是壕沟纵横,木栅、鹿角林立。唐通所部败兵本来已经是惊弓之鸟,但在撤回阵地以后,见到这样严密的阵势,再加上济尔哈朗带着不少镶蓝旗的老部众严阵以待,居然也就稳住了阵脚,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挫败,便一举作鸟兽散。
刘芳亮看着这些严密的防御阵地,心里也不禁产生了一些望而生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