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阵脚,巴牙喇兵都随我守住阵线,让其他人先退下去!”
经过激烈的战斗,博和托即便身披数重铠甲,这时候也难免全身挂创。可他好像一点不为伤痛影响,依旧挥刀狂呼疾战,沐浴敌人的鲜血,不为困兽之斗,而成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
巴牙喇甲兵多是满洲亲贵出身,他们见到连爱新觉罗的子孙辅国公博和托,在后路遭到敌人抄袭的情况下,都没有后退半步,反而是死死顶住火线,谁又会不受到百倍的激励呢?
博和托坚守不退,但他并没有打算让清军死死困守在这处缺口上,放任郝摇旗冲击清军战线,束手待毙。而是亲自率领巴牙喇精兵殿后,抵挡住顾君恩的反扑以后,就徐徐使身后的一般士兵,列队撤出城墙的缺口。
因为闯军步卒和八旗兵混杂一团,战线犬牙交错,李世威的重炮部队找到适当的契机发炮射击。如此情况之下,博和托的临阵决机,居然起到了相当显著的效果,清军从城墙附近结阵后撤,且战且退,有相当多数的兵力,顺利撤回中军附近。
郝摇旗率领的冲击骑兵,这时候尚未将何洛会临时召集的一批八旗兵完全驱散。战场形势虽然大大有利于闯军,可是尚未呈现完全一边倒的形势。
等到博和托陆续撤下许多军队以后,清军兵力立即剧增,得到增援的何洛会,这才急忙忙从雪地上爬了起来,赶紧组织起抵抗和反击。
就总体形势来说,清军始终占有一项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从全局的兵力对比来说,清军尚有近八千战兵,而且这八千战兵处于中心位置,就机动调度来说,只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便能发挥出内线优势。
何洛会在一开始遭到郝摇旗布置的骑兵突袭时,确实是一时间惊慌失措,甚至被闯军骑兵用短手铳射击落马,显出一派狼狈的样子来。
可当何洛会获得博和托及时的增援以后,他从刚刚遭到突袭的惊吓里迅速地恢复了冷静,恢复了一名八旗军固山额真所理应具备的战术才干。
清军士兵在何洛会的紧急调度下,依靠一波又一波从城墙下面撤回来的将士,层层叠叠,重新布置防御,慢慢抵消了闯军骑兵的冲击优势,使敌人陷入在逼仄的空间里,丧失了快速穿插分割的机会。
何洛会看着地面上数不清的八旗兵尸体,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更为自己刚刚狼狈仓惶的模样,倍感耻辱。
“流贼兵弱,大家稳住阵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