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靠临海,相传北宋初年的滨州虽是商户甚多,但经济并不繁华,甚至有点贫瘠之相。
那时的城里有大多数商人都是以水运发家,虽商贾们涉职不同,但因为利益关系,时常大打出手,不是争夺数量极少的海船就是强夺向外扩张的渠道,久而久之,商贾们各立山头、牟利甚少。
朝廷虽是表面鼓励商人做生意,可暗地里时常又来折扣商人们的盈利,高额的税收让大部分小商户无利可图,久而久之,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商户们又渐渐聚拢在一起。
聚沙成塔,滨州城的两位享有美誉的商贾大户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朝廷的关系,便效仿前人,联手相关行业联合起来组成了——滨州行会。
行会的形成让商户们得到了利益最大化,矛盾也渐渐少了下来,如此稳定发展不过数十年,滨州渐渐成了一片富庶之地,直到至今。
当年组建行会的两大商贾名讳,一位姓田,名烨,是滨州第一富贾;另一位姓陈,名半贾,是滨州最多的海船拥有者。这二人同任行会会长,将滨州行会管理的井井有条,入会的商户受到了利益最大化,对二人更是钦佩有加。
而这陈半贾,便是陈汉雄的祖父。
陈汉雄成年后便继承了家业,苦经商业十余载,虽没有超过祖父那一辈的繁华,但也并没让家业有所大损。
然而,父辈的繁华渐渐凋落,陈汉雄近年来愈来愈感到了压力。
要说陈半贾当年与田烨同任会长,那田烨当上会长没多少年就撒手人寡,田家的子嗣又能力尚缺,滨州商会便成了陈家一家独大。而会长的职位又需要通过会议选举出来,最终选到了陈汉雄的父亲陈久香,陈久香管理得井井有条,那段日子是陈家最高巅峰,但到陈汉雄这一辈就不行了。
为何?只因为祖父一辈相继过世,加之陈汉雄对经商的见识并未有父辈那么强,他很快就被行会的其他人给盯上了。所谓论商,无奸不商、无利不图,商会会长的职位本就是有能力之人才能坐上,陈汉雄虽极力争取,但最终还是被他人抢了去。
陈汉雄自知能力有限,便不与他人起争端,本是想老老实实守住家业,可没想到自从他落选了会长职位后,生意做的一日比一日差,行会上的同行们暗地里开始勾结到一起,时不时向陈汉雄发难,又是让他拨船又是叫他让出衍生渠道。
这不,陈汉雄近日又被同行施压:行会上有一批棉花从江南而来,这批棉花按照规定是让陈汉雄押货,
可是同行会的白宝山却要和陈汉雄争夺运输的权力,陈汉雄为了保住这批货的运输权,便打赌许诺在十日之内将全部的棉花贩售到北上的霸州和檀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