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屈原论道,舌战群儒(上)

滇王传奇 马飞剑 1637 字 9个月前

屈原与庄蹻奔到稷下学宫门前,守门侍卫见他二人与其他士子并无异样,并没拦截,二人跟着士子们径直来到学宫大堂内。

放眼望去,这是一座宽大敞亮的学堂,堂柱粗壮高大,内顶雕梁画栋,奢华无比,堂中摆满案台,座无虚席,就连堂外廊檐下也站满了人,千余名士子不畏严寒,正在全神贯注倾听讲台上几位老者讲学论道。老者身旁都摆有取暖的火盆,这些稷下先生实在敬业,冬讲三寒夏讲三暑,只为传道受业解惑也。讲台后方立着一道屏风,屏风旁边悬挂着一张巨大的牛皮地图,粗壮的线条囊括了四海八荒。

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屈原只好领着庄蹻悄声立于廊檐下。庄蹻却心急如焚,踮起脚尖焦急地在人群中寻找着,却始终见不到孟尝君以及同他一道而来那人。“先生,我可是亲眼目睹他们进入了学宫,怎就不见人影了呢?”唯一的线索断了,庄蹻岂能不心急。屈原拍拍他的肩膀,轻声嘱咐道:“不急,先听听看,别惊扰大家。”庄蹻才勉强安静下来。

此时,台下一名士子起身拱手而问:“敢问慎子太傅,你那黄老之术,能强齐弱楚而西抗暴秦否?”

台上一身材削瘦却神采奕奕的老者回道:“古往今来,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

以为长也。天子、君王、官长皆为社稷之需要,非为一己私利而产生。只要君主贵势尚法,抱法伏势,便能因势而位尊权重,君主之权势为绝对权威,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便能号令八方,得助于众!因此,民一于君、事断于法,乃国之大道也。只要天下顺势尊君,臣子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君主便能实现无为而治天下,齐国自然就会强大,自然就能弱楚抗秦矣!”

这慎子太傅便是驰名天下的法家著名人物慎到,其所崇尚之“势”与申不害所崇尚之“术”、商鞅崇尚之“法”构成了法家三大派系。“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想要施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如此才能令行禁止,才能治理好国家。表面看来,慎到主张因循自然、无为而治与依法治国相矛盾,而实际上,慎到的思想是在法治的基础上依照事物之本性,顺其自然,法也必须遵循自然之本性,其思想是老庄道学与法家之合流。

这时,台上另一位黄衣老者转过头,拱手对慎到致礼道:“慎子太傅固然高见,但依老夫之见哪,强齐弱楚必须要施行仁政。”

台下另一名士子又起身问道:“敢问老先生,何为仁政?”

黄衣老者回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也。以‘不忍之心’而行‘不忍之政’便是‘仁政’矣。施行仁政,君王要以民为本,爱民重民,得民意

者得天下。君权并非天授,而是民授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哪!”

士子又问:“君王该如何做才能施行仁政呢?”

黄衣老者回道:“施行仁政,必须从民生、民意、人才、人居、商业、教育、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入手。民生者,王发政施仁,轻徭薄赋,深耕易耨,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王之野矣;民意者,王发政施仁,以民为本,爱民重民,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归于王之邦矣;人才者,王发政施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才皆悦而愿立于王之朝矣;人居者,王发政施仁,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氓与王之政矣;商业者,王发政施仁,廛而不征,法而不束,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王之市矣;教育者,王发政施仁,思想自由,海纳百川,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学于王之宫矣;军事者,王发政施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则天下之兵皆悦而愿服于王之疆矣;外交者,王发政施仁,乐天保民,畏天保国,各国百姓痛恨其国君者皆会跑来求助于大王!仁政乃治国之基础,贵民乃仁政之核心。欲实现王道,君王必须爱民而安,贵民而尊,拥民而王,保民而霸,从而达到仁者无敌之境界!只要君王仁政爱民,兢业治国,何愁不能强齐弱楚、何愁不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