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转过身,俯首而拜道:“野娃子诚蒙先生搭救,今日又施育教之恩。上天苍苍,岂能辜负虚度耶!”
“善哉,这就对了!”老人伸手扶起少年,叮嘱道,“古之贤人,居不幽,志不广,形不愁,思不远。尽管世道多难,你要趁落难之际,奋发读书,不弃功于寸阴,不释卷于危难。”
“野娃子铭记!”
老人解下草绳,展开竹简道:“从今夜起,老夫教你学这部兵书。”
少年凑进跟前,老人指着竹简上的文字,一字一句读道:“《军谶》曰: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
少年疑惑道:“先生,这些话有何深意?”
老人解释道:“做为一名将军,必须要清正廉洁,能镇静,能公平,能严整,能接受谏言,
能裁决是非,能接纳人才,能采摭建议,能了解一国之风俗,能了解一国之山川行势,能掌握一国之地形险阻,能控制掌握全军之大权。如此,方能统兵打仗,破军斩将,辟地千里,定国安邦矣!”
少年沉默了,抬头凝视着跳跃的灯焰,许久之后才满心憧憬问道:“先生之意,若野娃子学了这些兵法,往后能当将军?”
“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老人点头道,“只要你掌握阴阳之变,神鬼之情,人世之理,胸有韬略,身有技艺,说不准就能当一名大将军。”
少年庄重地点点头,从老人手中接过竹简,对照着竹简上的字迹,用一根木棍开始在方木盒里的沙土上习字,笔法显得有些笨拙。写完几个字,撵平,又写第二遍,第三遍…呜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故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治之,则富及子孙,君子学之,则为国所用也。
夜深了,老人已经上榻就寝,木屋里,少年仍借着昏暗的灯光在抄写竹简,裹在兽皮内的小狼崽偶尔抬头瞥少年一眼。屋外寒风呼啸,时有豺狼虎豹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