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停了片刻,石方真略显伤感地道:"杰儿还小,朕依祖制不得不让他出宫建衙,淑妃不方便出宫,你教过他识字,杰儿视你为师,对你自然亲近,你有空便多到王府走走吧,这孩子不容易。”
怜子未必不丈夫,黄喜从天子的话语中听出浓浓的爱子之意,应了声"是",退出殿来。冯忠已经离开,雨势渐大,风送斜雨走廊被打湿大半,黄喜从
小太监手中接过油纸伞,昂然走进风雨中。
将呈报交给身后的刘维国,吩咐道:“交给路明理归档吧。”宫谒太监路明理,掌宫内外的往来,对外宣读圣旨,奏章(包括暗奏)的归档事宜。
站起身活动活动手脚,石方真的心情不错,除了国库紧张点今年总的来说顺风顺水,北征大漠吃了点苦但事后觉得获益不少,最主要的是身体强壮了不少,以前常发的头痛减轻了不少,这两个月临幸了不少嫔妃,自觉龙马精神着呢。
用热毛巾擦把脸,石方真开始翻看奏章。呈给他的奏章大都由门下院事先处置过,只要对所呈的意见批示可否即可。石方真看得很快,不时提笔在奏章上补充几句,一个时辰不到,数十本奏折差不多快看完了。
“臣兵部郎中贺知全启奏万岁:丰乐十七年七月,戎弥贼入寇井门关,忠武将军管平仲率军一日一夜驰援三百里,兵锋所向迫使贼军败逃…事后论功行赏仅赏银二千两,臣以为甚薄矣…请万岁重降恩贷,俯垂择详。”
石方真一皱眉,化州退戎弥军的封赏是他敲定的,当时国库空虚确实封赏的薄了些,按兵部呈上来的战功,江安义至少要升迁两级,管平仲也能升迁一级,考虑到江安义年纪尚轻,又是文官,其弟江安勇累功升迁了四级,所以没有再加封赏给江安义。江安义都仅给了二千两银子,管平仲功劳不及江安义,所以也给了两千两银子,如今贺知全重提此事,有何用意?
放下笔,石方真想起一个月前曾接到安西都护府军镇监作司的奏报,说安西大都护杨祥亮以河水暴涨为由,延滞木材运送,若非江刺史想法筹措,军镇建设进度会延后。前不久御史大夫严华楼启奏,化州观风使奏闻化州刺史江安义与安西大都督杨祥亮不和,杨祥亮之子杨怀武大闹栖仙楼,似对江安义不满等等。
对于杨祥亮的小脾气石方真一笑置之,他将安西都护府的兼理民政权分给了江安义,难免杨祥亮心里不舒服,让他发发脾气也好,小打小闹更安康。明年安西都护府便要移镇到化州,杨祥亮和江安义经常
碰面,文武如果不和恐怕给西域人可乘之机。方仕书是别驾,与江安义相处和睦,与杨祥亮是老朋友,有他在应该能缓解矛盾,石方真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对自己布局天下的能力颇有几分自得。
方仕书是文官,再配上个武将就更好了,石方真的视线落在管平仲的名字上。杨祥亮接任安西大都护后,副都护仅有剩下马辰光,听暗卫发回的谍报马辰光对杨祥亮唯命是从,自己一直想着再选任个副都护,管平仲正合适。杨祥亮把管平仲扔在化州驻守,这个管平仲应该不是杨祥亮的亲信,朕对杨祥亮虽然放心,但兼听则明,十八万大军不能只有一个声音。
打定主意后,石方真提笔在奏书上批道:晋封管平仲为归德将军,升任安西副都护。
一口气将奏折批完,石方真伸了个懒腰,指了指奏书对刘维国道:“这些奏章先拿到东宫让太子先看看,然后再交给中书院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