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老袁投靠

最后的枭雄 老格理 1582 字 9个月前

义勇王为支持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不惜将部队的地皮无偿赠与,并且亲自给学校题写校牌,这无疑是义勇王再一次向淮系旧人伸出了橄榄枝。

盛宣怀后来也在南洋公学的开学典礼上公开盛赞义勇王襄助办学的“大义之举”,对义勇王是感恩戴德,公开表示自己愿意在义勇王的领导下效力国家---这等于公开宣布自己投入了义勇军的怀抱,摇身一变成了义勇王的人!

而且盛宣怀也在不同场合私下大力宣扬义勇王求贤若渴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鼓励那些淮系老人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不决,要重新振作起来,站在义勇军的大旗下开始新的人生!

义勇王对盛宣怀的态度也的确令一度意志消沉的淮系人物陡然间又看到了一丝政治上的光明。既然李鸿章的铁杆心腹都能被义勇王接受,那其他淮系老人为什么就不能再续前程?义勇王要人才,淮系人才可不少啊---李鸿章当了一辈子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控制京畿数十

年,手下的能人可是多如牛毛,特别是北方人才几乎都在李鸿章的帐下效力!

李旭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接二连三地向淮系旧部发出接纳信号。他很清楚,治理偌大的北中国仅凭义勇军那些干部是不够的,稳定一个国家需要团结绝大多数人---只要不捣蛋愿意效力干事,都是义勇军必须团结争取的对象!

而淮系是一个庞大的甚至比义勇军还要复杂的政治势力,在晚清这个年代,不少精英人物都在淮系。李旭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浪费这些精英人才---当义勇军已经无可争辩的成为大清国的主导势力时,李旭更需要将更多的精英们团结在义勇军的周围---起码不能让他们投向朝廷!

在天津和大沽之间有一个小火车站,是在以前驿站的基础上改建的,因此人称小站。此地原是淮军周盛传部盛字军的屯兵驻防的地盘,甲午战争淮军大败后朝廷便命长芦盐运使胡燏芬在此仿照德国方式编练新军。

袁世凯接任后,在定武军原来五千人马的基础上又增募了二千人,至此新军已经有人马七千余众,算是初

具规模了。不过和近在咫尺的义勇军比起来,新军这点人马的战斗力别说是和正规的义勇军野战部队相提并论了,就连驻防天津的宪兵部队也比新军强得多啊---天津的宪兵总队不过六千来人却有十几挺重机枪,还有百余具掷弹筒,火力远胜朝廷的新军!

袁世凯摸着光溜溜的脑门,满心忧虑。这要是真有个意外之事,新军还不够人家义勇军塞牙缝啊!眼下老李中堂下野,淮系土崩瓦解。义勇王威震天下,权倾朝野。自己这个淮系官员何去何从呢?如果不能尽快和义勇军搭上关系,迟早要被义勇王赶出政坛啊!

袁世凯忧心忡忡,也无心练兵了。他明白自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不投靠朝廷,要不归顺义勇军---当然,归顺义勇军是最好的一条路了,明眼人都清楚这大清国离不开义勇军!可是自己和义勇军不熟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攀上义勇王这棵大树---盛宣怀虽然也是淮系旧人,可和自己关系一般,会帮自己吗?袁世凯没有把握。

十月初的天津卫秋高气爽,可袁世凯在屋里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来回溜达。他在盘算自己的优劣利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