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朝廷猜忌

最后的枭雄 老格理 1599 字 9个月前

光绪二十二年,义勇军遵照义勇王的命令按照预定方案开始迅速向大清国各地驻防,接管全国的防务和地方治安维稳等。特别是北方直隶以前淮军的地盘,随着淮军的崩溃而彻底被义勇军接管了。

李旭和义勇军高层都意识到了未来和俄国人的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三北”地区的国防建设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大力发展北方落后的经济以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缩小南北经济差异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义勇军首先控制北方以确保经济建设不受破坏!

北方地域广大,义勇军将七个军二十四个师部署在“三北”地区,足见对北方的重视。尤其是在京畿一带,更是部署重兵---华北军区将101师驻防保定,102师驻防天津,103师驻防张家口,骑三师驻防承德、察哈尔一带---既是拱卫京师也是监控京城,这是华北军区的首要使命。

在义勇军大规模移防全国的同时,义勇王也奏报朝廷,表示义勇军现在已经开始承担全国防务,因此部队调动实属正常行为。同时也要求朝廷裁撤全国绿营和淮军、湘军余部---一场甲午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些旧式军队已经完全没用了!李旭表示这些旧式军队“实无战力而徒费粮饷,且军纪败坏亦兵亦匪,若不尽快遣散则徒增社会隐患也!”

义勇王派军驻兵北方和裁撤旧军的折子让朝廷左右为难。甲午战争彻底消灭了北洋舰队和打垮了淮军,也将湘军余部消灭得差不多了,算上一贯垃圾的绿营---全国还有五六十万经制兵额。这些旧军裁撤了倒是不难过,不仅可以省钱而且也不费事,一纸上谕就可以搞定---眼下义勇军遍布全国,根本不怕这些旧军闹事!

可是这大清国就全指望义勇军保驾护航吗?一支不能被朝廷掌控的军队可以信赖和倚靠吗?难道不需要别的听命于朝廷的军队制衡吗?这当然不行---手里没枪,心里就慌!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王公亲贵们都觉得还是得有听命朝廷的军队才行。

早在甲午战争淮军大败之时,当时负责东征粮饷事宜的天津后补道胡燏芬即上书朝廷请求编练新军以取代老朽的淮军。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其延聘德国人汉纳根为顾问,开始在天津筹备新军。

战后,袁世凯接替了另有委用的胡燏芬继续筹办新军,并且移驻天津东南七十余里的小站练兵。只是这支被朝廷命名为定武军的新军尚在编练之中,人数也有限,在未来数年怕是难有大用啊。

于是慈禧太后和王公大臣们商议后,决定保留编制尚完整的甘军、毅军、武毅军等部并调来京师以为护驾之用,其余各地绿营、淮军等旧军一概裁汰,将省下的军费全部用于编练新军---尽快建立一支朝廷直接掌握的军队是当务之急啊

让朝廷另一个左右为难的事是义勇军在全国的布防,甚至连东北龙兴之地也驻防了大批义勇军,直隶等地就更是重兵云集。义勇王认为现在虽然打败了日本人,但是俄国人就在北边,离大清国更近---觊觎之心蠢蠢欲动。如果没有强大的义勇军存在,谁敢保证俄国人不会席卷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