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打仗是为了保卫国家,你枪都没了,咋保卫国家?
士兵:国家是啥东西?木听过。
记者:国家就是大清国啊…大清国发你军饷,是你的国家啊!
士兵:大清国不是皇上的吗?咋是俺的?这话可不敢瞎说!俺的军饷是总兵大人发的,跟国家有啥关系?总兵大人带俺们去哪俺就去哪…
申报的编者按很简单---呜呼,如此官兵焉能不败乎!
南方的各大报纸向来是看不起无能的官军的,现在更是一片声地激烈抨击清军的惨败。就是一向靠拢朝廷的北方报纸也对清军的惨败看不下去了,连最保守的一贯替朝廷发声的京报也批评李鸿章指挥无方打仗无能,毫不客气地言其吹牛天花乱坠,上阵泥牛入海!
在这些报纸的引导下,大清国的舆论无疑充满了对李鸿章和淮军的指责。老百姓从来都是跟风骂娘的,不会去客观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在老百姓的眼里,当
兵吃了皇粮平日里耀武扬威却打仗一败涂地---这就是罪!老百姓可不管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之类的大道理,只知道打仗输了就是丢人现眼没屁用!
岁末时节,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乱窜,让人感觉这个冬天或许会格外的寒冷。在热闹的天桥附近的茶馆里,一帮子八旗闲人、贩夫走卒乱哄哄地泡着茶叶沫子扯闲篇,自然离不开眼下的辽东战事。虽然门外冷风嗖嗖,可茶馆里却是热火朝天。一个大嗓门扯着破锣嗓子喊道:“各位爷们,介叫嘛事儿!咱大清国要人儿有人儿,要枪儿有枪儿,却愣是叫小鬼子给撵得兔子儿跑嘿---想想都憋屈!”
那位说了:“罗七爷,这话不地道哈!啥叫撵得兔爷似的?老李中堂不是说了嘛,介叫转进!懂不?三十六计里头不早说了嘛,走是最好的一计!”
傍边一位接茬了,说道:“六哥您拉倒吧---还三十六计呢!少给老李中堂捧臭脚了,嘛叫转进啊?噢,敢情从平壤一鼓作气转进五百来里过鸭绿江了---介不叫逃跑叫嘛?还转进呢,呸!”
一位看上去足有六十多岁的夫子模样的干瘦老头开口说道:“非也非也!所谓转进一说乃叶提督上奏皇上所言,并非老李中堂之语!以老夫观之,淮军乃诱敌深入之计,定有万全之策以图倭寇也!”
“万秀才,你说老李中堂是诱敌深入?这可能吗?”
“然也!君不见当年诱歼捻匪之事乎?昔日西捻直逼京畿不也最后在直隶
一战而亡吗?想必此番官军也是步步西撤诱敌深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