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那位年轻女设计师的想法,却被老派的童院长,非常持重地质疑了:“怎么可以随便缩小承重砼本身的尺寸!这个尺寸是要跟地基相配合的,而地基的面积是要跟整体建筑的承重、分摊压强配合的。
在整体楼那么重的情况下,地基的面积只会比以往所有建筑都大。承重筒缩小的话,其与地基的连接部分,就像是一根针扎在一片铁片上,本身的扭矩风险多大?如果风力大一点,八百米的楼体杠杆扭矩,岂不是直接把地基和承重筒的连接部……”
“诶,童院长,集思广益嘛,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新方案风险肯定一大堆,这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请你稍安勿躁。”
幸好,作为甲方的顾鲲,及时提出了制止,他还顺势在纸上花了几笔示意:“往年的方案,承重筒围住的面积,跟地基的面积,确实是比较近似的。不过,承重筒截面明显远远小于地基,也不是不能做。
我这个想法,可能是灵光一闪,你们别介意,就当是提供一种思路。比如说,我们把地基做得也有一些锥度,是慢慢斜着扩张的,用钢筋钢板圈住,就像那些七八十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立柱的地基,这样最多浪费掉地下几层的空间,但应该可以把承重筒与地基连接部的扭力分散问题解决掉。”
这套方案,用语言描述外行或许难以看懂。不过到网上搜搜那些风力发电机的地基施工视频,原理就理解了。抖音上这种各行各业的视频多得一批。
顾鲲的方案,其实就是把摩天大楼的承重结构,视为一个放大、加固版的风力发电机罢了。
世上还有哪一类建筑物受到的风力杠杆扭矩,会比等比例的风力发电机还大?事实上,后世沪江中心大厦和迪拜塔,在内部承重筒和地基的连接结构上,就是用的这类原理的结构。
“把摩天大楼当成一个杆高800米的风力发电机?”童院长听得迷瞪狗带,偏偏他的专业素养告诉他,这个思路是很有戏的。
当然,具体还需要非常纷繁复杂的计算和设计,这里只是一个思想,还远远没法落地。
“交大出人才啊,我们同济服了。”沉吟半晌之后,童院长慨然长叹,他还以为顾鲲的这些见解,完全都是交大念海洋工程念出来的。
顾鲲拍拍对方的肩膀:“诶,童院长过谦了,我不过是愚者千虑,偶有一得。正因为我对这个行业原先那些惯例不了解,所以才有天马行空的想法。真要把技术落地,还是要靠你们这些专业人士,何必妄自菲薄呢。”
童院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带着下属默默估算了一下。
原先很多需要纠结权衡的指标,包括地基本身的处理,在这种新思路下,似乎都有解了。
而且,兰方地处北纬3度,跟北纬1点5度的李家坡气候环境类似,基本上是在赤道无风带上了。
即使现在还没有精确评估当地气象数据,楼梯承重、杠杆扭矩,应该都是没问题的。地基打深一点,那就是世界第一高楼的优良孕育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