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先生……”徐梁顿了顿:“即便不是出于劳动人力考虑,畿辅之地的百姓难道就弃之不顾了么?”
“陛下真乃仁心宅厚,”李邦华言不由衷道,“只是微臣却在想曰后光复辽东的事。”
“哦?”
“行军打仗的确非微臣之能,”李邦华先解释一句,“不过微臣却能‘观势’。”
徐梁静静等李邦华说下去。
“战国神童鲁仲连之师,姓徐名劫者。善于势数之学,微臣不才,也曾揣摩一二。”李邦华先介绍了这门绝技的来历,也算是出于找“道统”的习惯。
“时当闯逆肆虐,大势在彼而不在我,故而陛下避敌锋芒。保留实力,此乃上佳之策。而如今大势在我而不在东虏,故而东虏若是有
些头脑,断然是要撤回关外之地,生聚教训。”
“等我军光复燕京,固守三边,到那时,我与东虏之间的势数,并非我长敌消。而是两相持平。”李邦华顿了顿,发现皇帝没有任何疑问,方才继续道:“等我军出关复辽时,大势又转到了东虏一边,最终再次演变成万历以来的虏乱。”
“先生打算如何逆转这大势?”
☆本书作者渤海郡公提醒您《晚明霸业》第一时间在<ahref="://?
“陛下,”李邦华道,“这些百姓总能留下几十万人。”
崇祯十一年的那次东虏入境,掳嘚百姓二十五万,而整个北直、山西、山东遭难的百姓也达百万之数。如果照这个比例估算,这回满清抢到的百姓起码也有二十五万。考虑到满清这回在关内损失了不少人马,有大量空余出来的土地,也会让百姓到了关外之后存活几率更高一些。
起码打下了十万数量级的人口基础。
东北虽然寒冷,但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要养活千万人口并非难事。在原历史时空中,新中国成立之前,东三省有人口四千万。新中国成立之后,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大量迁徙人口,在建国后十数年间就让东三省人口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