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辽东经略兼任山海关总兵,叫做袁应文,是原来的总兵袁应泰的弟弟,哥俩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是文官,这也是两人唯一的相同点。袁应泰战死之后,袁应文主动请缨去守辽东,当兵部的领导确定他没有疯,也没有自杀倾向以后,第一时间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因为在当时,所有的人都一致认定,守辽东就是和阎王爷打交道,去辽东就是闯刑场。既然袁家兄弟都以这种大无畏的思想和境界,正愁找不到替死鬼往辽东战场塞的朝廷以及不太厚道的兵部领导自然不会不同意。
不过他们似乎想的也并不太对,因为袁应文到达山海关以后,几个月内,山海关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饶安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山海关,见到了他新的上司。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可以称为关塞的要冲,事实上,这是大明在辽东地区最后的据点,山海关以里,就是关内,山海关以外,就是关外。大明的屏障,仅仅就剩了山海关。所以,山海关至关重要。
在前面说过了,现在的辽东经略叫做袁应文,他是原来的总兵官袁应泰的弟弟。他的哥哥在辽东战场战死了,所以他接替了哥哥的位置,来到了山海关。
袁应文的风格有点像熊庭弼,他是一名不喜欢喊打喊杀的大明将领,在士兵们的眼里,似乎有点略显懦弱。但是士兵们慢慢的就发现了,这个经略大人的防守功夫,实在不是盖的。
在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时代,有一员战将,叫做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赐予铁券,世袭罔替。虽然朱元璋的铁券和爵位对于大多数被授予者来说,更像是一道催命的符印,但是耿炳文是个例外。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被残杀殆尽的时候,耿炳文是幸存者。奥妙就在于他的封号里。
长兴侯,这个侯爵的来历就是耿炳文曾经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之下,坚守了长兴城十年之久。
原因也就在这里,这是一个擅长防御却不太会进攻的人,留着他,他即使有异心想造反,也不会翻起来什么大浪。但是如果有别人造反,想要夺取大明的天下的话,那么这位长兴侯的用处就大大的体现出来了。
袁应文的防御能力,不次于熊庭弼,甚至不次于老前辈耿炳文,虽然他只是一个没有真正披坚执锐上过阵杀过敌的文官。然而明朝就是这样的传统,文官掌兵。
兵部和刑部联合的滚单很早就到达了山海关,说有一位天雄军百户将被发到山海关军前效力。让袁经略妥善安置。
袁应文今天的状态比较好,他头戴纱帽,身穿明朝官员的圆领官服,官服上是二品大员的锦鸡补子,腰间系着一条犀带,海水江牙的下摆,真显的这位辽东经略面如三春桃李,神似玉树临风,天生一股不怒自威的气质。让人不敢小视。
大帐外的铁杆上,宝蓝色的大道旗,上面绣着金线大字:钦命辽东经略使袁。一阵风吹过。大旗随风而动,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昭示着辽东经略在辽东地区的无上权威。
一名大帐亲兵一路小跑过来,单膝跪下给袁应文行了礼,然后说:“大帅,兵部的官差到了,押送原天雄军百夫长饶安前来军前效力,请大帅示下,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