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过不久,晋军布置在邺城的密探,便将这个消息传到了枋头的桓温耳中。
听闻秦军将至,桓温那本已有些烦躁的心更是无比着急了,他必须马上作出决断,然而袁真却还没有消息传来,现在他已只有两条路可走。
进或退。
最终桓温做了一个他不得不做的决断,撤军。
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决定,至少对桓温来说,这是极为痛苦的。
桓温在帐中思量数番之后,终于下令命人将营中诸将召入帐中。
众将陆陆续续的进入帐中,看着坐在正中的桓温神情严肃,脸色带着些许的忧愁,都猜出今日之
事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众人礼见之后,便分列两旁,桓温扫视了一遍众人,似乎在检查是不是所有人都来齐了。
终于,桓温的目光收回,良久,才开口道:“今日将诸位请来,乃是有一件要事,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桓温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力,但他的话,在众将心中,还是不可违逆的。
众将道:“大司马请讲。”
桓温不禁叹了一口气,说道:“近来我军已燕军交战,多为不利,死伤甚众,而今日,我又接到消息,秦人又派军来救燕国,不日便将赶到,如今我军粮草渐少,粮运又难通,为防我军陷入包围,我意即日撤军,诸位以为如何?”
撤军?几乎每个人都不相信这句话会是从桓温嘴里说出来的,但他们的耳朵、眼睛并没有骗他们,这话的的确确就是桓温亲口说的。
谁也没有想到,起时气势汹汹,败时却如此草草。
这时毛穆之出列道:“末将有一言,还请大司马准言。”
桓温知道,毛穆之是一个十分坚定的北伐将军,他要说的,肯定是让桓温再坚持坚持。
桓温道:“毛将军有什么话就请说吧。”
毛穆之道:“近来我军虽然多有失利,但损失和燕军比起来并不算大,末将以为,我军还有与燕军决战的机会,为何不尽力一试,而于此时仓促撤军。”
桓温叹道:“我又何尝不想与燕军决战,可是如今粮运不济,我军又是孤军深入,若燕、秦二军合而围攻,我军哪还有什么得胜之利,唯今之计,只有先行撤军,保存实力,才有再举之力。”
桓温这句话确实是他的真心话,不过保存实力是真,至于再举,人人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个敷衍的说辞罢了。
毛穆之闻言,也只得哀叹一声,站了回去,现在这样的形势,他确实无法去反驳桓温,他也明白桓温的无奈。
尽管这样的无奈,都是桓温自己造成的,但这时候,他们又怎敢这样说呢!
郗超此时出列道:“不知大司马准备何时撤军,如何安排?”
桓温道:“我意两日之后便撤军,到时先乘船过河,然后弃舟而行,自陆道还军。”
郗超道:“我军既撤,燕军必乘利来追,我军当严防设备,以防燕军,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再疾行撤回。”
桓温道:“这是自然,诸位都下去准备吧,将那些不需要的攻城器械,一应无用的辎重,该毁的毁掉,该烧掉的烧掉,两日之后,就随我回撤。”
众人应道:“末将领命。”
众人说完,便一一离去,桓温坐在案边,看着郗超的背影,心中不免惭愧,当初若是听了郗超的建议,今日之事,何至于此!
不过,现在后悔已经没有用了,桓温只得接受现实,接下来,撤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两日之间,晋军大营,时常出现大量的烟火,燕军的哨兵,自然也发现了,这样的异常情况,哨兵自然禀报给了慕容垂。
刚开始,慕容垂听了这个消息,还有些紧张,以为桓温这是要破釜沉舟,拼死与他决战,对战胜桓温,他还有些没有把握。
但是等过了一日之后,桓温大军还迟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