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郡
孙浩提及曹操,鲁肃也是点头称是。
“不错,曹操方面也是派人开始接洽东三郡。”
“但是主公现在应该明白,曹操目前没有什么余力处理东三郡,因为他还在和袁绍对峙。”
“河东,三辅的战事也依然在进行,虽然曹操想要招抚,但他自己都可能朝不保夕,随时被袁绍碾碎。所以想必东三郡不会立刻接受曹操的招抚,我们还是可以先一步拿下东三郡。”
听着鲁肃说了这么长一番话,孙浩认真的思索了一下可行性,才下了命令。
“那既然如此,就把事情交给公瑾了,反正东三郡在襄阳的西北方,这事情就让去解决。”
说的像是把事情全部甩给了周瑜,但是其实这也是孙浩对周瑜深深的信任。
“至于我们就继续搞一搞基本建设吧。”孙
浩刚开始说什么基建的时候,底下人还是一头雾水,
孙浩解释了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不过是修路,开垦,修建学舍的非要说的这么深奥,主公真是让人想不通啊。
不过谈到基建,鲁肃则是有很多话说了起来。
“荆州的学风本来就不差,所以学舍的建设也是没有问题,很多无意仕途的士人也接受了聘用,愿意教孩童读书。”
“不能只用无意仕途的士人,我们要专门培养教育人才的老师,给予足够的待遇。”
孙浩毕竟是穿越的人,他对于教育非常的重视,汉朝其实也有所谓的官学,也就是公立学校。
在洛阳的太学就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北大,然后在各地郡国也有所谓的地方官学,也就是地方的学校。
有官学,自然就有私学,
私学自然就是私人建立的学校,但是这些私人都不是一般人。
要么是名臣退休,要么就是清高名士,所以私学的活跃度甚至高于官学。
而且因为你的老师可能是名士或者退休的名臣,如果以后有机会入朝为官,还能借老师的名号用一用。
刘备公孙瓒的老师就是卢植,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但是汉末战乱开始,官学逐渐失去秩序,不能再正常的进行教学,
地方的私学也是受到了影响,毕竟大部分人都想着躲避战乱,然后大部分人选择了同一个躲避的地方,那就是荆州,
这就是荆州学风昌盛的原因。
孙浩现在平定并且稳固了自己的地盘,他就立刻开始着手教育事业,
招募无意仕途或者能力不够的士人担任学舍的老师,通过从教育小孩子开始抓起,目前来说成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孙浩的想法就是要开始培养做老师的人
才,但是这可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