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虽然偶尔也有消息传来,说“碧蹄馆战败”乃是谣言。明军死伤还不到两千,并且很快就重整旗鼓,再度杀向了朝鲜王京。但是,在某些无形之手的操纵下,这些消息无一被迅速淹没。从没上过战场,甚至连朝鲜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的读书人们,坚信如果东征继续下去,只会折损大明的国力。必须及早结束,才能避免将来引火烧身!
“诸君且想,即便朝鲜被倭国吞并,除了些许虚名之外,与我大明何损?!”见周围学子的情绪都被自己所调动了起来,汪姓青衣抖擞精神,再接再厉,“当年朝鲜开国之主李氏,起兵反叛,我大明就是陈兵于鸭绿江畔,不闻不问。结果李氏得国之后,立刻奉大明为主。如今丰臣氏发兵朝鲜,不过李氏第二也。哪怕我大明不出一兵一卒,那丰臣氏为了名正言顺,日后一样得上表,请求大明皇
帝的册封!”
“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才为上策!”姓茅的黄脸读书人,再度拍案,“朝鲜北部多山,南部水患连年,乃是不折不扣的蛮荒之地。所以太祖之时,明明可以一举将其拿下,却勒令大军止步于铁岭。彼时,我大明兵精粮足,且弃之如蔽履,如今怎么可能占据朝鲜不走?损失自家数万将士,过后却不得寸土,与为人做嫁衣何异?!”(注3:铁岭,古代铁岭是现在朝鲜的金刚山。)
“就是!”姓何的矮胖子再度挥拳砸向空气,仿佛空气中,站的是力主出兵的某位大臣,“朝鲜比塞外还要贫瘠,即便取来又有何用?所谓尽宗主之责,不过是某些佞幸之辈,强行编造出来的一个借口。朝鲜是大明的藩属,那倭寇又何尝不是?!两个藩属之国起了冲突,皇上下一道圣旨,原本就可以勒令他们各自罢兵。何必非要派大军入朝,趟那毫无意义的浑水?!”
“是石星好大喜功,蒙蔽了皇上!”
“是赵志皋为了窥探首辅之职,才力主用兵!”
“是李如松那个老兵痞,见塞上已经无寇可养,又不甘心交出兵权,才…”
“宋应昌勾结李如松,蒙蔽皇上,为了博取名望不择手段…”
…
四下里,叫嚷声一浪高过一浪。每一名参与者,都认定了自己是在为国而谋。浑然没有看到,带头的汪某、茅某与何某三个,眼睛里闪烁的得意。
“古圣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东征对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趁着眼下损失不大,及时收兵,也就罢了。”看看“火”已经点得差不多了,汪姓书生悄悄向茅、何二人使了个眼色,忽然大声透漏,“可那兵部尚书石星,为了掩盖其昏庸无能,居然又向皇上提议,要调一队将士押着被俘虏的倭寇和大军斩获的首级,到北京来献捷。妄图通过此等拙劣手段,煽动民意,逼迫皇上支持东
征继续…”
“荒唐,我大明乃天朝上国,以仁德教化四夷,岂可让一群丘八随意炫耀武功?!”茅姓书生跟他配合默契,立刻哑着嗓子高声质问。“仁德不修,却穷兵黩武,又岂是天朝上国所为?想当年,蒙古皇帝南征北讨,武功何等显赫。短短七十年,大元就分崩离析,宗庙绝祀。我大明,当以之为戒!”
“对,北京乃首善之都,断不可让石贼领着一群丘八,弄得乌烟瘴气!”何姓书生紧随其后,挥舞着胳膊大声呼吁,“况且我听说李如松麾下那群武夫,最喜欢杀良冒功。这次献给皇上的脑袋,不知道里头有多少乃是无辜百姓的首级。若是让他们带着如此怨气冲天之物,从夫子庙前招摇过市,我辈岂对得起肚子里的圣贤书?!”
“何兄此言有理!”悄悄地向何姓书生点了下头,汪姓青衣终于大声喊出了心中真实诉求,“我等饱读圣贤书,理应挺身而出,阻止姓石的蒙蔽皇上,将大明领入歧途
!”
“汪兄说得对,我等一定要阻止此事,不让丘八来炫耀武功?!”
“汪兄说得对,大明以文御武,才有这两百余年太平。若是让一群兵痞随意炫耀,将置我等于何地?”
“东华门唱名,方为好汉。那群武夫不过是家丁护院之辈,并且刚刚吃了一场败仗,有什么资格回京城来自吹自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