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时代的开端
蓝月国还处在一个农耕时期,虽说商业经济已经开始萌芽了,但是大多数百姓们的谋生手段还是自己拿一亩三分地所产出的粮食,就连京城的百姓们也不例外。
周先生所著的打工论还不适用于蓝月国,这年头能够在京城里面找到一份好活计的人回到村里也会被十里八乡的媒婆们给盯上的,所以愿意来京城讨饭吃的人不少,他们不想守着拿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宁愿来到京城当个‘北漂’。
李朝朝早在起念头准备去开办工厂的时候就已经对此做好了考察工作,那些‘北漂’们便是李朝朝准备收纳的打工主力,这也算是为京城创造就业岗位了,李朝朝有预感,自己似乎要开启一个打工时代了。
不过这在工厂还没有建成之前都是妄想,只有将工厂建成了,李朝朝才能够将那些‘北漂’们全部招揽过来,人家也不是傻子,一个劲地画饼的话是不会吸
引到那些人的。
因此当成安的那位牙人行掌柜朋友来到在成安的带领下来到朝朝暮暮之后,李朝朝二话不说便让他带着众人一起去那个凶煞之地看看。
随行的还有一批侍卫们,虽说现如今聂无明已经消停了不少了,可佛山一事还是让李朝朝对于自己的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了一些,聂无明或许暂时消停了,但李朝朝也不止聂无明一个仇家,聂无如可是一直在等待机会来找李朝朝的麻烦的!
那块地位于城西,这里李朝朝还是第一次来,蓝月城三面环山,在当时看来易守难攻,所以便将此处选座京城,可天下太平之后,这三面环山的地势就有些让人头痛了,交通运输很是不方便。
好在距离蓝月城不远处还有一条从先帝时期便修建好了的运河,不然李朝朝是打死也不会选择京城作为朝朝暮暮现如今的发展中心的。
当然了,城西这边虽说运输渠道不是特别便利,但一条宽阔的道路还是早早地被修建好了,车马的运输
是肯定不成问题的,相较于其他地方高昂的地价,李朝朝觉得还是多出一些运费比较合适,况且朝朝暮暮自身也有涉猎车马行的生意。
牙人行的掌柜,也就是成安的那个朋友叫做方志,是京城人氏,说着一口地道的京腔,蓝月城里的大小八卦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一路上一直在给李朝朝等人科普当年所发生的事情。
“据说那位大人当年最辉煌的时候可是坐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只差一点就可以成为丞相了,后来听说是因为一些皇位斗争的事情走到了先帝的对立面去,这才被抄了家,全家老小都被他带着自焚了,说是为了以死明志…”
一旁的成安等人很是淡然,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李朝朝倒是挺好奇的,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带着自己的家人们一起通过自焚的方式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志向的!
“那后来呢?那块地怎么就到了你们的手上?不是说那户人家都已经死绝了吗?”
闻言方志有些疑惑地看着李朝朝问道:“李掌柜难道不知道吗?案犯被抄家灭族之后,那么案犯家中的所有钱财都是要充公的,包括房屋在内,朝廷后续自会发卖,说来也是倒霉,我们牙人行当时也是被人给骗了,这才将那块地给买了下来。”
牙人行就和现世的房屋中介一样,好的房源或者地界他们都会先行买下,然后再抬价卖出,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比较赚钱的,也就是遇到了这种倒霉事,买房的时候被人所蒙蔽,然后就只能将价值万两的地砸在了自己手里。
本来方志已经对卖出那块地不抱什么希望了,难得自己的好友成安能够给他介绍来这么一大单生意,所以方志眼下对李朝朝十分尊敬,生怕惹了李朝朝不快,让自己丢掉了这单子生意。
因此不等李朝朝再次追问,方志一看李朝朝一脸好奇的样子便主动向她解释道:“说来也是我当时太过青涩了,年少无知被其他牙人们组起来整了个局套进去了,当时我还沾沾自喜来着呢,后来知道这块地的
来历之后真的是好几天没吃下饭!”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城西,方志口中的那块让他好几天没吃下饭的地就在城西城门的不远处,前边有一篇小林子遮掩着,勉强能够看见一些有些破旧的屋檐。
靠近之后就更能够感受到此地的死气沉沉了,通过这里残留下来的一些建筑不难看出这里原本的繁华豪奢,但现在只剩下一些在大火过后还没有被彻底吞噬毁坏掉的灰败建筑了。
这也就是李朝朝打算在这里建造个工厂,到时候肯定要全部拆掉重建,这要是打算来买房的,一看见这处的院子这般模样肯定二话不说地转身走人。
方志在一旁有些紧张,担心李朝朝见了这处院子这般模样会有些不喜,不过这一点他显然是多虑了,李朝朝对于自己工厂的选址要求很简单,足够大,交通运输相对便利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方志所供给的这块地让李朝朝十分满意,一万两白银对于现如今的朝朝暮暮来说算不得什么难事,
李朝朝当即向方志伸出了手来笑道:“这块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你把地契拿来我看看吧。”
防人之心不可无,在蓝月国,买房之前那是一定要认真对一遍地契的,省的到时候别人把你卖了都不知道,所以李朝朝在从方志手上将地契拿来之后便开始认真比对上面的内容,确保这一块地在李朝朝付了一万两白银之后能够独属于她一人!
地契的内容倒也简洁,很快李朝朝便比对好了上面的所有细节之处,在确认无误之后,李朝朝这才向方志索要合约,方志早就准备好了合约,一直将其放在自己的怀中,赶忙取出来递给了李朝朝:“李掌柜请了,这便是我家牙人行的书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