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们自打来到山里,不光是吃的喝的供应得好。早在秋收之前,方淮心就带着会针线的女知青还有赵婶子找来的场里针线好的几个嫂子,把棉衣服棉鞋,棉手套棉帽子啥的都给做好了。被褥也都给做了十斤重的厚被褥。为此,她还跟黄芪一起特意去了一趟镇上,走了个过场,把棉花和布匹啥的拿出来。场领导以为是从山里拿出来的,山里以为是从镇上买的。只有黄芪知道是咋回事儿。
罗玄说得也都是真的,刚开始选房场的时候,他真没想那么多。还是方淮心提醒他的,总让老师们住教室也不是个事儿。这才决定要加盖的。反正他们又不差钱儿,想盖就盖呗。
除了两位老大夫住在诊所了,还有十八位,十五男三女。就加盖六间房,三大间三小间。三小间给三对夫妻,三大间四人一间,也就住开了。再加上他们夫妻俩的一间卧室半间厨房,相当于是六大间。
说是一大间,其实去了开门的地方,也就剩下四五米的地方,向阳窗台下就是火炕,背面墙上带个小窗户通风。地上空着,罗玄已经跟王队长说好了,要给老师们打写字台,东西墙一面一个,北墙上两个,正好每人一个,不打架。写字台上再打上几层书架。到时候再买几个台灯放上,齐活儿了。
给老教授们盖房子,这个谁都没意见,这几个月下来,但凡是听过课的都知道,这些是真的有大本事的人。能跟着人家学本事,那都是走了大运了。
因此,原来还对罗玄划了那么一大片地基有点儿意见的人,也都不说啥了。人家这是当学生的替全农场孝敬老师呢。得大家伙儿谢他们才是。
地基一星期就打出来了,人多力量大嘛。
之后就是建房子,这个主力就是王科长的工程队了。其他人都是帮工。
这时候建房子都是最简单的直筒子,简单得不得了。
一天就能起一间,六间房子也不过就是一星期的事儿。上梁那天,又稍稍改善了一下,也没别的东西,就是知青们盖房子帮不上多大的忙了,就去江里面打鱼,林援跟慕易带队。打回来两百多斤大江鲤。又让李英多给开了一趟机器,做了五板儿豆腐。还是鲤鱼炖豆腐,靠水吃水嘛。上梁是大事,这一顿是必须的。所以,那天,平时干完了活儿都回自家吃饭的,都没回去。
等把窗户也上完了,炕都搭好的时候,借着烧炕的理由,胡魁带着罗玄进山打回来一只狍子,几只野兔。加上土豆和蘑菇都给炖上了。这就算是教授们的搬家饭了。
这年头儿盖一间大砖房得三四百块,罗玄一下子盖了这么多间,再加上两间土仓房,还有那么些玻璃,没有三千块下不来。这又是盖房子,又是请吃饭的,谁也没觉得有啥不对的。
谁心里没有一本账呢。
罗玄跟方淮心都是技术工,开拖拉机一个月就是五十多块的工资,再加上电工,又给加了半个人的工资,罗玄一个人的工资就八十多。
方淮心就更不用说了,大夫本来挣得就多,光是大夫的工资一个月就七十多。再加上她改良土地,种实验田,普及化肥增产啥的,有过突出贡献,又给加半个技术工的钱,一个月算下来,都过了百了。
两口子一个月就是小二百。平时又有单位分的口粮,还有上山下水的弄吃的,没什么花项。就算是小年轻的花销大一点儿,一个月有二十块钱尽够的。两人一个月存上一百五十块一点儿不夸张。这四年时间下来,怎么算,两口子这一结婚,两家并一家,那也是离万元户不远了。
所以呢,盖这点儿房子,对罗玄来说,还真不是啥负担。
反正外人都是这么想的。
至于真实情况嘛,也没必要宣扬不是?
夏天每次听到人在背后羡慕罗玄跟方淮心多有钱,都是听听,笑而不语,心里面想着,那一包一包的送回京城给他六弟的金条。万元户?再来一百个,在人家面前,够不够看的?
自家的房间,罗玄是一点意见没提,全凭着方淮心设计,其实真没啥可设计的,南半边儿就是一铺大炕,不过就是在两边靠着墙的地方放上两个大衣柜,方淮心照着仓库里谢家后人给烧的家俱的样式,画了图纸出来,又跟王科长家的儿子百顺商量着改。王百顺就是四年前给她们宿舍里做写字台那孩子,当年的半大小子,现在已经是大小伙子了,就在工程科里上班,也算是子承父业。
最终定下的方案就是上面半截打成衣柜放被褥和衣服都够的,下面做成大抽屉,放东西也方便取放。
能发挥一点儿设计感的地方就是地上那不到二十平的空地儿。
一个写字台是必须的,书架也少不了。北墙上方淮心就设计了一个地柜,一面是五十厘米宽的衣柜,能挂大衣服的,外面贴上穿衣镜。剩下的地方,上面是两层带玻璃拉门的柜子,下面是个简易的写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