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郭崇韬和郭子仪

“小孩子家不成器,丟军营去历练历练。”郭崇韬谦虚的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头,到了你我这年纪,才能更顺。”冯道喝了一杯酒,说道。

“就是这个理啊,我想着送孩子去军营,他娘还心疼,还说我这爹狠心,果然还是先生说话有道理,大郎,听着先生怎么说了么,以后不许向你娘抱怨吃苦!”郭崇韬趁机教育大儿子。

郭大郎忙说:“儿子记下了。”

冯道笑着拉了拉郭崇韬,“咱们俩好久不见说说体己话,你说孩子干什么,你要这样,孩子吓得都不敢到你跟前了,连我说不定都得被孩子心里埋怨。”

“奥,对对对,看我这急性子。”

“你呀,凡事就是太急,又不愿听别人说,才不是和别人吵起来,就是别人不敢告诉你,这些年你吃的亏还少么?”冯道推心置腹的说。

郭家大郎端酒壶的手一抖。

郭崇韬听得连连点头,“先生说得是,我今后一定好好改改这脾气。”

冯道看着郭崇韬压根没听明白,心里叹了一口气,只好接着说:“听闻你最近又得了几个孩子,是男是女,多大了?”

郭崇韬立刻高兴的说,“一男一女,都刚周岁,只是是府里的美姬生的,没好意思大办。”

“人丁兴旺,这是好事,”冯道吃了口菜,随口说道:“我前些日子听人聊天,说起老郭你祖上好像和汾阳王郭子仪郭公有关系?”

“这个……”

郭崇韬面露尴尬,大唐门阀盛行,朱温篡唐后,虽然抵制门阀,可世人重门第的观念依旧难改,当今皇帝推翻朱家天下,进京后,由于皇帝一直以唐朝宗室自居,又把国家定为大唐,所以当初的门阀之风又起来了,郭崇韬出身卑微,一直有些自惭,后来有人拍马屁说他是郭子仪之后,他一时高兴,就冒认了起来,这要是别人问起,他肯定洋洋得意认了,可这是冯道,当年和他一起起来的,两人知根知底,郭崇韬就尴尬了。

冯道却仿若未察,笑着说:“昔日玄宗皇帝因晚年昏庸险些失国,汾阳王力挽狂澜,扶大唐神器正位,此等功绩,让世人称赞。

而今朱温篡唐,昭帝身死,大唐三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当今圣上应天命而生,崇韬你一路辅佐,陪陛下救万民于水火,再立大唐神器,此等功绩,比昔日汾阳王,也不差多少,汾阳王若地下有知,定然高兴自己子孙中有这样的豪杰,哪怕是再偏的支脉,也会认为嫡枝,崇韬你说是不是?”

郭崇韬满脸涨红,激动的端着酒杯都发抖,所以说以他的功绩,完全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汾阳王之后。

郭崇韬简直高兴的要晕了。

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郭崇韬激动的一把握住冯道的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陛下常说先生乃第一学识渊博者,果然见识非凡,和那些俗人不同!”

随及又有些懊恼,“那些俗人只知道认家谱,我家家谱当年在战乱中丢失……”

“我今儿来,其实就是想来还崇韬你一样东西的。”冯道笑眯眯的说。

“什么东西?”

“我前些日子在陛下书阁看书,看见了样东西,想着应该是你家丢的,就帮你誊抄了一份,今儿正好还你。”冯道从袖中拿出一个卷轴,递给郭崇韬。

郭崇韬疑惑的接过,打开一看,顿时愣住了。

“汾阳王郭公的家谱!”郭崇韬激动的浑身抖起来。

“我看后面有一支去了晋阳,想必就是你的祖上吧!”冯道优雅的说。

郭崇韬忙往后看,果然在第十世时,有一分支去了北方,虽然不是晋阳,但离晋阳很近。

郭崇韬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蓬蓬的跳。

冯道不紧不慢的接着说:“我向来钦佩汾阳王的为人,恨不得一见,只可惜生的晚了,没这个缘分,因此懊恼了许久,前些日子有感而发,就写了一篇祭文,想着再过几月就是汾阳王的忌日,崇韬你既然为汾阳王之后,这祭文不知你可否替我供给祠堂?”

“先生高义,崇韬替先祖谢先生贵笔!”郭崇韬简直感动的哭了,冯道是谁,河东掌书记,河东第一才子,文章更是一字千金,每出一篇文章那都是洛阳纸贵,有这祭文一出,以后谁还敢说他不是汾阳王之后。

冯道起身,从袖子又掏出一个卷轴,郭崇韬赶忙起身,恭恭敬敬的接了。

郭崇韬把卷轴递给儿子,忙请冯道回席,又亲自给冯道倒了酒,对冯道敬道:“先生之恩犹如再生父母,若以后有所差遣,郭崇韬定然不说一个不字。”

冯道接了酒,笑道:“崇韬你说什么,我又没做什么,不过是还了你个东西,说起来我是真心敬佩汾阳王,尤其是其人品,昔日汾阳王儿子的奶娘犯了罪,汾阳王儿子求情,汾阳王不但不许,反而斥责儿子,让属下依法办事,此等作为,实在让人心生敬意,也难怪汾阳王能权倾天下而主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