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皇帝自己也是从皇子阶段过来,自然知晓这条路上的坎坷与血汗。但是在坐上这个位置上,不可避免的,他并不想看到底下儿子们争得头破血流、骨肉相残,但皇帝也知道,这或许是自己的奢望。
皇帝是有心理准备,知道他们会争,但绝对不是争得这般早。
他如今不算年老、身体还算康健,底下皇子在他面前争宠,在朝上争权,这些他都能够忍受。可如今就敢在他眼皮子底下穷现匕首,已经不是野心勃勃了,甚至是狼子野心了!
但皇帝心中再是悲哀与失望,在底下刑部和大理寺官员过来请罪,并且想从他这边获得可直接搜查底下几个皇子的圣旨时,他心中还是犹豫了。
皇帝的确是疼爱萧衍之,尤其是在如今的情形下,萧衍之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说是超过了其他几位皇子,但并不意味着,皇帝就不疼那几位皇子。
皇帝自然知晓底下没一个是清白的,即使可能没有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但多少肯定会有一些小动作在。
若是直接去搜查那几位皇子,那些不清白,便会被查的清清楚楚。
水至清则无鱼,皇帝是默许这个不清白存在,只要不要踩到自己的底线。这其实也是一种默认的潜规则。
而刑部和大理寺官员与他所请的这道圣旨,显然是要打破这个潜规则。
若真如此,那几个皇子,几乎是废了。
到了这一步,皇帝是犹豫了。
他没有当即给予答复,选择用沉默来应对。
而在几日之后,他只是降职,处罚了那几位官员办事不利,显然也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事情仅止于此,不必继续追查下去。
萧衍之毫无意外得到这个消息,事实上,在前几日,他已经进宫见过皇帝,甚至还请求过皇帝不必再追查此事了。
皇帝当时,自是断然拒绝了萧衍之的请求。
萧衍之对此仍是再三请求,直道并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搅得朝堂上下、京中内外不得安宁。
皇帝在下了那一道旨意后,回想起萧衍之当时的话,心中只觉得欣慰却又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