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章 新

七年后,元历1352年、昭武三十年五月十日夜。昭武皇帝李弘再次因中风而倒下,这已经是他近一年来的第二次中风了,比起上次来得更加迅猛、更加危险,也更加……致命。

缠绵病榻多日之后,李弘宣告驾崩,时年五十五岁,庙号光宗,由皇太子李毅于灵柩前继位。

夏光宗虽死,但围绕其的争论却没有结束。历史学家对其一生的评价以两极分化,正方认为他雄才大略、选贤任能,武功强盛、吏治清明,挽回了明宗、代宗时期夏朝的颓势,其功绩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为一代英明之主;反方则认为,夏光宗诛戮过多、行事好大喜功,一人犯罪动辄便是连坐数十人,致使昭武一朝杀戮频频,江山浸透在血海之中,连年征战、耗费民力,实为暴君……这些争论直到他死后几百年都没有平息。

而就像历史上无数次发生过的那样,新皇登基,免不了一场诛杀。

五月十五日,新皇登基的翌日,天策上将霍天青便以遵照先帝旨意的名义,带领天策府进京,剿杀“逆党”。

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都听说了,一夜之间,洛王李端被圈禁,多名朝臣被杖杀,其家属均被赶出了洛京流放,洛京的御林军、城防军及左右卫被斩首了数名大将,还有许多士兵牵连其中。

皇宫外是这样,皇宫内的风波更大,太妃秦氏也被软禁在冷宫清凉殿,宫女内侍等被杀被囚者甚多,以及一部分紫霞戍也被清理……总之,这些事情都在告诉人们:“皇家的权力更迭必须要流血。”

若是这个时候,有人要上书劝谏那就是不识相。

但有人明知道这个道理却还是做了,比如说朝堂肱骨、尚书令轩辕纪和中书令司马韬,他们向新皇上书要慎杀。

可很快,锦衣卫和御林军就上门了,按照皇帝的意思,就是让两位大人暂且休息一段时间,官署的事务交给下面的人去打理就够了。

短短数天之内,朝堂上就仿佛换了一片风景,许多老臣都或主动或被动的上折告老,更多的新鲜血液汇进了朝堂。

新皇也不是对所有老臣都是一样的,他非常有选择的留下了一些现在需要的,放回家的都是一些有代替者的。新皇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现在的朝堂已经是新一代人的了,老臣们终将被新人们所取代。

过去的几年中,霍天青也并非一直待在天策府,他是天策上将,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他来处理,只要找到适合处理的人就行了。而这种人才,天策府从来不缺,有朝廷支持,许多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入天策府。

霍天青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打仗,以他的才能,与人类的战争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他还是最适合去同魔族打。

有霍天青和天策军在,魔族多次进犯均被击退,经年累月,败在霍天青手下的魔族将领已经数不胜数了。天策军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残忍更是让魔族对其闻风丧胆,在天策军和霍天青的威慑下,魔族竟让出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在以前都是人类不敢踏足的地方。

同时,西海那一边的盟友们因为得到了夏朝的支持,建立了强大的军队,也向魔族发动了反攻并连连告捷,几年前,他们已经收复了多达半数的领土。魔族被夹在中间好不难受,他们也在寻求着战术和武器上的改变。至少现在,魔族已经不是最强大的一方了。

有了与魔族血战的功绩,霍天青的天策上将之位越坐越稳,夏军中不少重要将领都曾经是他的部下,而天策军也成了更多年轻英才向往的军队。

如今,新皇继位,他给霍天青的权限也更大了,天策府也在向江湖发展势力,招揽了不少高手。有了朝廷做靠山,天策府的人力和财力都是可怕的,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情报网络,强大的武功、军人的谋略和意志以及出色的情报,天策府在征讨各方势力的过程中几乎无往不利。

这让江湖中人谈及天策府就不禁变色。凡是被天策府盯上的,可能也只剩下自求多福了。

起初,新皇虽表现出了心狠手辣,但与先帝不同的是,他治国以仁政为主,对外战事也相当克制,还倡导节俭,减免赋税,将夏朝原定的十分之三减至百分之八,甚得民心拥护。他虽仁厚,但只有在对付贪墨上颇有其父之风。不过也只是将污吏们投入大牢了事,对其家属十分优容,因此也得到了许多赞美。

甚至被许多百姓尊为“圣主。”

在其驾崩之后,不少人都叹息,若仁宗庙号还在,那非李毅莫属,但夏朝已经有一个仁宗了。所以关于李毅的庙号,朝廷也商量了许久,最终认为,单凭仁字不足以昭示李毅之功绩,民间不是尊他为圣主吗?那就定庙号为圣宗。

然而,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惋惜的是,这位圣宗皇帝却只在位十年,即景平十年便驾崩,时年四十二岁。

适时,太后顾氏受其父左卫上将军顾萌迷惑,矫诏企图废太子另立顾氏子为新君。不料此事已经被天策府探知,霍天青率天策众军冲入皇宫,于朝堂斩杀顾萌,拥立太子、囚禁顾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