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比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然也是红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后仿的那样,特意加涂上白边。而比较精细规整的器物,造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吴老等会你可以看一下,我这只盘子,垂积釉处,好像就是吴凝黑色。
另外,凡是制作稍粗的器物,留沿不一定有‘灯草边’,靠近底足处由于氧化因素呈绿色。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在有些器物上,釉面有青、紫色窑变斑点,釉表有棕眼、冷纹、开片。”于立飞缓缓的说道。
“看来你这段时间对瓷器还是有所研究的。”吴文古欣慰的点了点头。
于立飞一次能说对,他只是感到意外。两次能说的很清楚,可能会觉得是碰巧。可是昨天晚上,他在严礼强那里,看了把白釉僧帽壶,今天对康威浩的青铜鼎又说的头头是道,再加上他收的这只霁红釉盘,可见他确实做足了功课。
“我毕竟身在古玩市场,耳濡目染,当然知道的要比别人多些。”于立飞谦逊的说。
“霁红釉的款识你了解吗?”吴文古问。
“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于立飞说道,他看过这方面的资料,虽然真品见的少,可是图样没见看。
“你觉得这只盘子是清代康熙的,有什么依据吗?”吴文古又问。
“从明代成化时期开始,几乎就不再有霁红出现。清康熙时有仿宣德霁红的瓷品,但釉色呈黑红,就像我这只。雍正时仿的则色泽较为润泽艳丽,有的釉表有橘皮纹。釉色浓浅不等,是雍正霁红的工艺缺陷。有深褐、正红、粉红甚至苹果青等色。雍正以后霁红官窑器即很少再出现,要有的话,也是清末或者民国仿的居多。”于立飞说道。
“咱们看看再说吧。”严礼强把整盘红烧豆腐都倒进自己碗里,又倒了汤到红釉盘里,顾不上里面油淋淋的,把汤都喝了下去。
“我去洗洗吧。”黄燕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你可得小心点,这个盘子,很快就是我的了。”严礼强叮嘱道。
等黄燕拿着洗干净的霁红釉盘回来之后,严礼强已经准备好了放大镜和强光手电筒。上午他已经鉴定了一件青铜鼎,刚才于立飞也说了这么多,他想再次实践一下。出错了,请刷新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