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之前从娇娜那里了解过,这次的主考官乃是府君,曾统万军,兵镇数府,从不信命。
而这次朝廷新设秦玉为圣贤,也是不信命数,崇尚军功之道。
这与这次考题人道天命说显然是相悖。
根本无法做到求同存异。
朝廷出这样的题目,用意何在?
但几乎同时,楚云亭从沉思里顿悟,眼神一动,点头说:“既相悖,又不相悖吗?”
阴与晴相悖,喜与怒相悖。
都城的锦绣公子,想要野外狩猎,逢漂泊大雨,自然心情不美。
而干旱百里的民众,田里生计全无,逢漂泊大雨,便是磕头狂喜。
位置不同,心情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便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区别只是立场。
而对“秦玉逆天改命成神”与“人道天命论”的破题,便是从秦玉的立场与民众的立场分别出发,便轻松可解。
想到这里,楚云亭毫不迟疑,笔尖一错,便写下:“天地之生才,乃是补救气数,然一人之力何如?”
一人之力,可以逆天改命,这便是秦玉的经历。
但她成神,是顺应了民意,顺应了天意,这才能成为圣贤,非她一人能做到。
同样是天地生才之说,之前他用来撼动那太真夫人的心神,而现在,却只是成为这里的引题。
便在这时,他的文气释放出去,渗透进文院的深层,仿佛引发了某一种共鸣一般。
几乎同时,远处的那文院院长与府君,感知到了变化,脸上露出惊喜着的表情,齐齐向楚云亭的方向看来。
那府君已经脱口而出:“这是藏经阁的共鸣,居然有考生能做到这样的地步,难道他领悟出了相悖而不相悖之道?什么样的考生有这般睿智?”
刚说到一半,他的身形已经掠起,向着楚云亭的方向大迈步走去,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拜祭过圣贤后,众人被士兵们带到属于各自的考场号子里,样子极为简陋,只有木桌木椅,以及隔开考生的棚子,但坐在其中,却如沐春风,哪怕是在夏日炽阳之下,也感觉到文思泉涌。
这乃是文气到高阶的手段,沐浴整个考场,只怕是整个栖霞府文气最强的书院院长的手段。
据说这位院长境界到了进士的地步,让整个栖霞府为之仰望。
整个栖霞府秀才不过三百,举人不过十,进士自然是凤毛麟角。
此刻先走进考场的楚家七公子楚凌,却是对这样的棚子满是嫌弃,好在周围那些士兵对他战战兢兢,让他平添了几分得色。
不过他这些年来,本性纨绔,几乎不曾读书,他对这次的科举并不抱什么希望,毕竟他的大哥曾是秀才试第一,这便足够了。
而当试卷分发出来后,他只看了一眼,脸上忽然涌起了惊喜与得意。
题目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是出自《孟子》里的《尽心章句上》,说的是能够竭尽他的善心,便是真正了解人的本善的天性;懂得了人的本善的天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这是著名的人道天命说!
这一刻,楚凌几乎要仰天大笑。
这些年来,他的母亲云大夫人百般压迫楚云亭。面对这样的挫折之下,楚云亭不信命数、坚定本心之事,人人皆知。
而云大夫人便曾用“人道天命说”数次贬斥楚云亭。
所以他对人道天命说是耳熟能详。
这人道天命说,其核心本义,便是用修身养性去等待天命,去顺应天命,这便是安身立命之道。
这时,楚凌的嘴角泛起一丝冷笑来,仿佛能想象到楚云亭愁思苦绪的样子。
写文章,最重本心,若是顺应这个题目去回答,楚云亭的本心就会受到影响,日后再也难以前进一步。
而若是不顺应题目,必然直接罢黜。
这个题目,是对楚云亭的杀手锏。
哪怕楚云亭恢复文运,也不可能破题。
楚凌几乎要仰天大笑。